美媒爆料:一位美军高层罕见坦承,有三位中国科学家让西方不敢轻举妄动,他们被称作“共和国的科技盾牌”——钱学森、钱三强、黄旭华。尤其是钱学森,他的人生被很多人称为“现实版学霸爽文”,却真实地改写了亚洲的战略格局。 当年年仅24岁的钱学森赴美深造,师从著名航空航天学家冯·卡门。他很快在喷气推进和导弹理论方面展现出惊人天赋,不到三十岁就成为麻省理工学院最年轻的终身教授,并获准参与五角大楼的机密项目。据档案披露,他当时的年薪换算至今超过200万美元,还被美方视为“可能获得诺贝尔奖级别”的科研精英。 然而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消息彻底改变他的人生走向。钱学森当即决定回国,却引发美国军方激烈反应。一位海军高官公开声称:“他无论走到哪都抵得上五个师!”美方不仅拒绝其离境,更派出移民局官员将其非法拘押。在狱中,钱学森遭受强光照射、睡眠剥夺等心理折磨,短短半个月体重下降30斤。最终由妻子蒋英凑足1.5万美元才将其保释,但仍持续被监视、软禁长达五年。 转折发生在1955年,中美达成协议,用11名美军战俘换回钱学森。一名美国官员私下称这是“本世纪最愚蠢的外交失误”。回国后,钱学森迅速投入中国导弹与航天事业。1960年中国首枚自制导弹发射成功;1966年实现核导弹合一;1970年首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升空。他提出的“助推-滑翔式弹道”更被国际公认领先西方十年,至今仍是高超音速武器的核心理论之一。 令人意外的是,这位大科学家私下热衷艺术与音乐,还是一名剪报爱好者,生前整理超过两万份报刊资料。直到九十高龄,他仍坚持每日阅读科技动态。 有人说,没有钱学森,中国走向太空的脚步或许晚上一代人的时间;也有人说,科学家的归属从来不只是个人选择,更关乎一个国家的话语权。你认为,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高端人才的流动是否依然深刻影响着国际力量的平衡?钱学森 钱三强
当着全世界的面,川普突然向塔利班喊出一句话,现场西方记者全都惊呆了:中方绝不会接
【11评论】【1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