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台海的“战略模糊”时代,今天正式结束了! 很多人以为,国防部长董军的讲话,只是又一次的口头警告。错了!真相是,他首次将“反台独”和“反干涉”,从两个问题,并联成了一个“双重引爆”的战争开关。 不再是“台独”挑事就针对性反制、外部势力干预再另行应对的“两步走”模式,而是明确只要触碰其中任何一条红线,都将直接触发大陆的反制行动,这种“捆绑式”的立场宣示,彻底打破了此前外界对台海局势的模糊预判空间! 过去提及台湾问题,我们更多强调其是中国内政、是“家务事”,这一表述清晰界定了问题的属性,但也让部分外部势力有机可乘,试图将台海议题纳入“中美对抗”的框架,以此混淆国际社会的认知。 而此次表态中,大陆直接将台湾回归中国的合法性,锚定在《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等具有国际法律效力的战后文件上,明确指出台湾问题的解决,本质上是维护二战后形成的国际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一视角的转变,不仅让外部势力的干预行为失去了道义支撑——任何试图阻挠台湾回归的举动,都将被定义为“破坏国际秩序”,也让国际社会更清晰地认识到,支持一个中国原则、反对“台独”与外部干涉,是维护全球稳定的应有之义。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战略转向并非一味追求“清晰”,而是采用了“清晰与模糊并行”的战术设计。 在“战争触发条件”上,我们做到了完全透明,让“台独”势力和外部干预者清楚知道“不能做什么”,但在具体的反制手段、战场部署、战争规模等执行层面,却始终保持着必要的“模糊性”。 这种设计绝非偶然——明确红线是为了划清底线、避免误判,而保留执行细节的模糊,则是为了让对手无法精准预估干预成本。 当对方既清楚触碰红线的严重后果,又无法确定大陆会以何种方式、何种力度进行反制时,其冒险的意愿自然会大幅降低,这种“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威慑效果,远比单纯的军事威慑更具战略价值。 从更宏观的视角看,此次战略模糊时代的终结,本质上是大陆对台海局势掌控能力提升后的必然选择。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在台海问题上更多采取“被动回应”模式:通过经济融合增进两岸联系,通过民间交流淡化矛盾,军事手段始终作为“最后选项”。 但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尤其是国防力量的快速发展,我们已经具备了主动塑造台海局势的能力。 不再是等“台独”或外部势力挑事之后再应对,而是提前设定规则、划定底线,通过明确的立场宣示引导局势走向。 这种从“被动回应”到“主动塑局”的转变,背后是实力的支撑,更是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坚定决心。 近期解放军的一系列行动,也在为这一战略转向提供实践支撑。东部战区发布的《把胜利的旗帜插在宝岛上》MV中,两栖登陆装备、夺岛作战场景的呈现,“驻泊基隆港”“拥抱澎湖湾”等具体表述的出现,并非单纯的宣传,而是对“反台独”“反干涉”能力的直观展示; 今年7月的环台军事演习中,两栖作战集群、航母编队协同行动,海空封锁、登陆突击等科目密集展开,更是将“能打仗、打胜仗”的实战能力落到了实处。
我发现一个小细节,周锡玮对三位国民党党主席参选人提问时明确说出了“中国包含中国大
【1评论】【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