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直赚翻了!”9月14日,福建漳州,一渔民出海捕鱼,起网时发现船下面有鱼群经过,周围三条渔船看到后立即围了过来,四条船一晚上捕了40000斤鱼,而且大多都是黄花鱼,价值300多万!渔民开心的直呼:比中彩票还难得! 应急灯的光打在福建漳州的海面上,映出渔网里一片晃眼的金黄 ——9 月 14 日深夜,林先生和同村伙伴的渔船正在深海作业,起网时突然传来的沉重感,让所有人瞬间屏住了呼吸。 谁也没想到,这一网会捞出 40000 斤黄花鱼,更没想到,这场收获会在后来引发全网热议。 要知道,现在想在海里见到这么多野生黄花鱼,已经是件稀罕事了。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福建沿海的黄花鱼多到 “没人当回事”,吃不完的直接倒进粪坑当肥料。 但这份 “馅饼” 的背后,藏着渔民不为人知的辛苦。 那天夜里,他们的渔船在深海漂了近六个小时,前几次撒网只捞到几条小鱼,连当天的油费、人工成本都覆盖不了。 “再试一次,不行就回”,就在大家准备返航时,船上的探鱼器突然有了反应 —— 船底有大群鱼经过。 这才赶紧调整位置撒网,没想到会有这么大的收获。 附近三条渔船看到这边的动静,很快靠了过来。 四条船分工围网,一直忙到天边泛起微光才停下。 回到漳浦县虎头山渔港过磅时,电子秤上的数字让所有人都傻了眼:40000 斤。 渔民们扛着装满黄花鱼的筐子往岸上运,脚步都比平时轻快,嘴里念叨着 “老人的医药费、孩子的学费总算有着落了”。 可这份喜悦没持续多久,“美丽浙江” 报道的视频在网上传开后,争议就来了。 有人在评论里羡慕 “一辈子都遇不上的好运”,也有人盯着视频里的渔网皱起了眉:“网眼这么小,是不是绝户网?连小鱼苗都留不下,以后还能有鱼捕吗?” 还有人更细心,纠结起鱼的品种:“没说清楚是大黄鱼还是小黄鱼啊,要是大黄鱼,价值可比现在还高。” 甚至有人想起了之前在西贝吃的黄花鱼套餐,打趣道:“以前觉得黄花鱼不贵,现在才知道,那根本不是野生的,口感和价值差远了。” 不过更多人在讨论的,是海洋资源的保护问题 —— 现在市场上大部分海鲜都是人工养殖的,野生黄花鱼本就稀少,这么大规模的捕捞,会不会让鱼群数量雪上加霜? 其实渔民们也有自己的难处。 海上的天气说变就变,前两个月邻村就有一艘渔船,因为没及时避开暴雨被掀翻,幸好渔民被附近的船只救了上来。 所以每次出海前,林先生他们都会反复看气象预报,只要发现天气有一点不对劲,哪怕已经找到鱼群,也会立刻返航。 而且开渔船的成本不低,一艘中等渔船要几十万,每年保养、维修还得花几万,渔网、探鱼器定期要换,赶上鱼群少的季节,连续半个月空跑都是常事。 这场争议让人想起 2023 年山东青岛的事。 当时有个渔民一网捕了 20000 斤鲅鱼,卖了 80 多万,也引发了类似的讨论。 后来当地渔业部门出台了规定,要求渔网的网眼不能小于 5 厘米,还划定了禁渔期,就是为了让鱼群有足够的时间繁殖。 而现在野生黄花鱼这么少,跟几十年前的 “敲鼓捕鱼” 也有关系。 那时候渔民们用几十艘小船围着鱼群,敲着木板制造噪音,黄花鱼对声音敏感,一听到就会晕过去,不管大小全被捞上来。 尤其是在产卵期这么做,直接导致鱼群数量大幅减少,这么多年都没恢复。 一边是渔民想靠收获改善生活,一边是海洋资源需要保护,两种诉求都没错。 但现在的问题是,要是只盯着眼前的 300 万,过度捕捞下去,以后别说这么大的收获,可能连维持基本的生计都会变得困难。 说不定过个十年八年,我们再想看到应急灯下那片金灿灿的野生黄花鱼,就只能在老照片里找了。 对此有网友表示,这运气真绝了,300 万够普通人挣好多年,渔民风里来雨里去,该得这份好运! 也有不少人担心生态:“看视频里渔网眼儿小,别连小鱼苗都捞了,野生黄花鱼本就少,这么捕以后更难见了。” 还有人纠结品种:“没说清是大黄鱼还是小黄鱼,要是大黄鱼,价值还得涨,这细节咋不说明白?” 也有人联想到日常:之前在西贝吃黄花鱼觉得不贵,原来那是养殖的,野生的竟这么值钱,差别也太大了。 另有网友体谅渔民:“出海风险大,成本也高,偶尔一次好收成不容易,不能光说保护,也得想想他们咋生活。” 那么到最后,你们是怎么看的呢? 如果各位看官老爷们已经选择阅读了此文,麻烦您点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各位看官老爷们的支持!
简直赚翻了!福建漳州渔民一夜捞4万斤黄花鱼,狂赚300多万,这哪是捕鱼,
【11评论】【1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