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1938年4月的台儿庄战役中最感人的一幕:20岁的桂军女敢死队员凌兰芳,浑身

落叶随风呀 2025-09-19 23:42:06

这是1938年4月的台儿庄战役中最感人的一幕:20岁的桂军女敢死队员凌兰芳,浑身绑满了手榴弹,她要用自己的躯体去炸毁战场上横行霸道的日军坦克。这也是她生前最后的留影。 凌兰芳出生在广西柳州一个普通人家,那地方的人多半靠务农过日子。她小时候就接触到当地一些习俗,比如嚼槟榔来提神醒脑。到了青少年阶段,日本军队开始侵占中国土地,她看到家乡附近局势越来越紧张,就决定参军。身为女性,她进了广西部队,也就是桂军里面。作为新兵,她从基础训练起步,学着怎么用枪支和手榴弹,还得适应部队的纪律和行军要求。1938年初,桂军北上参加抗日,她跟着队伍一起走,那时候她正好二十岁。路上他们穿过不少山地和河流,她负责帮着扛东西和分担后勤活计。 在桂军里,她起初干的都是辅助工作,比如搬运弹药或者帮忙照顾伤兵。桂军那时候以打游击和快速移动出名,她渐渐适应了这种打法。部队到山东一带后,她开始参与阵地准备,挖战壕和布置障碍。她的个头不算高,但力气够用,能扛得动重装备。长官看她表现稳当,就把她调到特殊小组里。这个小组有五六十人,专门对付敌人的重武器。她在里面练了怎么绑爆炸物,用绳子固定在身上,确保不会掉。训练时候,她反复检查拉环和绳结。战场前,她和其他人一起分吃干粮,短暂调整状态后就投入准备。 到台儿庄附近,桂军跟其他部队配合,她负责观察敌方位置,趴在高点上盯梢。晚上她轮班站岗,保持警觉。桂军对女兵的运用在那时候不算少见,她从后方逐步转到前线。最终她入选敢死队,这算是她军旅生涯的转折。她整理好衣服和装备,检查弹药,准备应对接下来的战斗。 台儿庄战场上,日军坦克推进,中国士兵从壕沟反击。凌兰芳在敢死队前列,她用绳子把多枚手榴弹绑在胸口和腰上,固定紧实。她检查每枚手榴弹的拉环,确保能顺利拉开。旁边队员也装备类似,有人调整位置,有人握紧工具。日军坦克往前移动,炮口转向阵地,开火压制。 她转头看一眼身后队员,说了句自己先上的话,就低身冲出掩体。她的脚踩在地面上往前跑,绕过障碍,接近坦克侧面。她拉动手榴弹环,引发爆炸。那辆坦克停下,车身损坏。其他敢死队员跟上,有人扔弹药,有人针对别的目标。整个队伍推进,打乱日军节奏。中国阵地加强火力,日军被迫调整。 敢死队的行动针对日军装甲,凌兰芳的部分摧毁一辆坦克。战场上类似突击多次发生,中国士兵用这种方式对抗机械优势。日军坦克群受阻,速度放慢。队员们补充武器,继续作战。爆炸后,地面留下痕迹,碎片散开。这次行动帮助局部阵地稳住,迫使日军重整队形。 台儿庄战役从1938年3月22日打到4月7日,中国军队投入10个师,大约10万到28万人,对抗日军1.7万到6万人,包括7辆坦克和39辆坦克车。战役是徐州会战的一部分,日军想沿津浦铁路南下,国军设伏阻击。李宗仁指挥第五战区,白崇禧、汤恩伯、张自忠等将领参与具体部署。中国部队用城市巷战方式,削弱日军炮火和空军优势。 初期,日军推进快,中国军队从侧翼包抄,切断补给。汤恩伯部负责包围,张自忠守住阵地,反复击退进攻。日军坦克多次突破尝试,但遭敢死队破坏。凌兰芳的行动在4月发生,她炸毁坦克后,当场牺牲,年仅二十岁。她的尸体留在战场,队友填补位置,继续打。战役中,中国士兵用手榴弹包和炸药攻击坦克,类似事例多见。 战斗进入高潮,日军被围,伤亡增加。中国通过情报调整,夜袭消耗敌方。日军损失上万人,包括坦克和装甲车。中国伤亡也重,记录显示2.2万到2.3万人,包括7000多阵亡。西方估计中国死伤2万到3万多,日军从2500到2万不等。最终日军撤退,中国获胜。这是抗日以来第一个大胜仗,打破日军不败神话,提升全国士气。 胜利后,战场清理发现许多牺牲者,美国记者罗伯特·卡帕拍摄照片,包括战场余波和士兵图像。这些照片流传开来,记录战役。凌兰芳的故事通过报道传播,成为象征。战役影响大,鼓励更多人加入抵抗。台儿庄地区虽恢复,但留下战争痕迹。她的牺牲融入整体胜利,提醒人们抗日历史的艰辛。中国军队在劣势下取胜,靠协调和决心。日军虽装备强,但战略失误导致失败。这场仗在国际上也引起注意,显示中国抵抗能力。

0 阅读:70

猜你喜欢

落叶随风呀

落叶随风呀

恰饭大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