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为啥迟迟造不出霹雳-15这样的“远程空空导弹”?这个问题其实说白了,核心就三

蕊蕊聊过去 2025-09-19 18:45:09

西方为啥迟迟造不出霹雳-15这样的“远程空空导弹”?这个问题其实说白了,核心就三个原因,第一个就是西方造不出“双脉冲发动机”。这是因为西方认为“双脉冲发动机”技术复杂度过高,很难造的出来,所以西方重点押注的是“冲压发动机”。结果没想到我们却把“双脉冲发动机”给搞出来了。   在空战领域,一枚导弹的射程和末端动能,往往决定胜负。可西方军工巨头们,眼瞅着中国霹雳-15横空出世,却总在实验室里转圈,这背后藏着什么秘密?   霹雳-15这款远程空空导弹从2011年首飞测试,到2015年左右正式服役,已成为中国空军主力装备。它的射程能达200到300公里,速度超过5马赫,靠的就是双脉冲固体火箭发动机。这种设计让导弹先用第一脉冲爬升巡航,节省燃料,然后在接近目标时第二脉冲点火,猛增动能,确保击中机动目标。西方国家一看这技术,觉得复杂度太高,容易出问题,就没全力投入。相反,他们把宝压在冲压发动机上,比如欧洲的流星导弹,用可变推力冲压设计,射程也能超200公里,但平均速度在4马赫左右,末端动能不如双脉冲强劲。结果,中国不声不响就把双脉冲搞定,霹雳-15批量列装,西方还在测试阶段纠结。   这事得从发动机说起。双脉冲发动机是霹雳-15的灵魂,它分段发力,既飞得远,又追得上灵活对手。中国航空导弹研究院通过多年攻关,解决了推进剂配比和时序控制难题,让导弹在高空保持高机动性。西方军工呢,美国的AIM-260从2017年启动,本是为应对霹雳-15而生,但他们没采用冲压,而是沿用固体火箭推进,却在范围扩展上卡壳。新推进剂只让射程增1.5倍,预计到2026年才能生产。欧洲MBDA公司开发的流星导弹,虽然冲压发动机让它在巡航阶段高效,但对空气密度敏感,高空性能打折。西方设计师总在体积、兼容性和可靠性间权衡,进度一拖再拖。中国这边,自力更生,集中资源,很快就从实验室走到实战部署。   再看第二个原因,雷达导引头。中国霹雳-15用氮化镓有源相控阵模块,这玩意探测距离远,抗干扰强,还能多目标锁定。全球镓资源大头在中国手里,产量超90%,让我们在原材料上占尽便宜。西方想跟进,采购就成问题,价格高企,供应链不稳。他们的模块虽有类似技术,但大规模生产时稳定性差,废品率高。AIM-260的导引系统虽升级,但受限于材料瓶颈,性能还没追上。流星导弹的雷达虽先进,却在复杂电磁环境下露怯。中国军工链条完整,从矿产到芯片,一条龙控制,成本低,效率高,这让霹雳-15的“眼睛”又准又亮。   第三个痛点是成本控制。霹雳-15单价控制在百万美元内,便于大批量装备。中国制造业底子厚,自动化生产线齐备,从原材料到组装,环节紧扣,规模效应明显。西方呢,人力贵,供应链散,一枚流星导弹轻松超200万美元,AIM-260项目预算已破10亿,还在为量产发愁。他们的军工模式讲求多国协作,采购环节易卡脖子,进度和质量双双受影响。中国一贯注重集中力量办大事,目标明确,落地快,这在军工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这些差距不是天生的,而是思路和体系决定的。中国军工坚持独立自主,补短板、强基础,关键技术不留死角。西方总受旧模式束缚,国际采购和成本压力让他们步履维艰。到2025年,霹雳-15已出口多国,实战反馈良好,而AIM-260还在低速生产准备。流星导弹虽服役,但数量有限,难以普及。当然,西方不是没机会,但优势在我们手里。只要继续深耕原创,霹雳系列还会迭代,牢牢握住空战话语权。     放在大格局里,中国航空工业这些年迅猛发展,靠的就是国家战略支持和全产业链布局。台湾问题上,我们坚定一个中国原则,所谓的“台湾当局”再怎么折腾,也改变不了统一大势。军工实力是国家安全的基石,霹雳-15的成功,激励我们在更多领域赶超。西方军力虽强,但在这些卡点上,确实被甩开一段。   这份领先不是终点,中国会保持警惕,持续投入,确保技术壁垒稳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这样的突破鼓舞人心,指引我们向更高目标前进。

0 阅读:130

评论列表

老君

老君

4
2025-09-19 20:33

自大还是军盲?

猜你喜欢

蕊蕊聊过去

蕊蕊聊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