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以为,2016年南海的两艘美国航母,是“主动撤退”。其实真相是,他们算清了一笔账:一场“打赢了也没油水,打输了就赔上国运”的消耗战,美国,根本耗不起。 2016 年盛夏的南海,10 艘美军战舰组成的战斗群在海面铺开,两架航母搭载着 150 架战机,指挥官放出 “做好今夜开战准备” 的狠话。可仲裁结果公布当天,这些钢铁巨舰却悄悄退到了菲律宾海域,留下满世界的猜测。 很少有人知道,美军撤退前经历了致命一击。中方轰六 K 轰炸机突然出现在演习圈外,而那个位置正是美军航母的隐藏点。对航母来说,暴露位置就等于成为活靶子,这是参战的大忌。 当时中方部署的 DF-21D 导弹已经在深山就位,这种被称为 “航母杀手” 的武器,能精准命中移动中的大型舰艇。 更让美军坐立难安的是中方的动员规模。三大舰队百余艘舰艇几乎倾巢而出,3 艘最新型的 052D 驱逐舰一字排开,水下还有搭载巨浪 2 导弹的核潜艇,射程能直接覆盖美国本土。 4 位上将坐镇一线指挥,退役士兵接到召回命令,网上满是 “若有战,召必回” 的声音,这种全民戒备的状态让任何对手都要掂量三分。 美军不是没想过硬拼,但账本根本算不过来。一艘航母的日常部署就是烧钱,舰载机每小时飞行成本超过 3 万美元,“艾森豪威尔” 号航母一次部署光舰载机消耗就达 9.5 亿美元。 真打起来,导弹更是吞金大户,一枚 SM-6 防空导弹要 427 万美元,而中方的反舰导弹成本远低于此,这种消耗比会拖垮任何一支军队。 就算美军打赢了,也捞不到半点好处。南海周边没有能让美国快速回本的资源,反而要承担战后重建、区域维稳的巨额开销。 更关键的是,美国早不是冷战刚结束时的经济状态,制造业空心化让实体经济失去支撑,33 万亿的国债已经压得财政喘不过气,根本拿不出额外的钱打一场持久战。 冷战的教训其实早摆在那。当年里根政府靠发债印钞搞军备竞赛,看似拖垮了苏联,却埋下了美元信任危机的祸根。 制造业转移到海外后,美国本土工业产值占比一降再降,现在造一艘船的成本是中国的四倍,造飞机要多花三倍钱,这种产业劣势让美国连长期军备维持都吃力。 这场对峙最终以美国国务卿表态 “不持立场” 收尾。没人否认美军的军事技术优势,但再强的武力也架不住 “打赢亏本、打输亡国” 的账。 那些以为航母是主动撤退的人,没看懂背后的经济算盘 —— 当一场战争的收益覆盖不了成本,所谓的霸权也得低头。 如今再看 2016 年的南海,那两艘航母的转身其实是一道分水岭。美国终于明白,面对一个工业体系完整、全民凝聚力强的对手,消耗战从来都是死局。 你觉得,要是再来一次类似的对峙,美国还会算错这笔账吗?
很多人以为,2016年南海的两艘美国航母,是“主动撤退”。其实真相是,他们算清了
墨色山水情未了
2025-09-19 16:07:04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