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中国氢弹之父”于敏回到家,妻子眼神冰冷陌生:“大叔,你找谁”?于敏转头看向身后,喉头哽咽:“你叫我大叔?” 妻子之所以叫他“大叔”,是因为当时的于敏皮肤皲裂、面色黝黑、头发散乱,看起来真的像一位老人。 1926年8月16日,于敏出生于河北省宁河县芦台镇,父亲在天津市财政局任职,读完小学的于敏后来到天津木斋中学读书,当时于敏的各科成绩都非常好。 不过他的日语成绩不好,由于日本侵略者在天津地区实行殖民统治,于敏从小学六年级开始被强制学日语,于敏不是学不会,而是因为对日本人恨之入骨,他压根就不想学。 有一天,于敏在街上骑着从同学那借来的自行车。突然,一辆日本人的吉普车不怀好意地径直朝他冲过来,幸好于敏躲闪及时,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面对日本人的欺负,那时候的于敏就有一个想法,努力读书,为自己蓄力,将来为祖国做贡献,让祖国变得强大。 于敏因为成绩优异,老师刘行宜觉得他是个人才,就介绍于敏去了天津有名的耀华中学。 高三毕业前夕,于敏的父亲因病重失去工作,一家人没有了经济来源,于敏为此不得不考虑中断学业。 后来,好友陈克潜得知于敏家的事情后,他让自己的父亲出资帮助于敏读书,陈克潜的父亲是启新洋灰公司的协理,很爱才,于是他把于敏推荐给启新洋灰公司,由公司资助他读大学。 就这样,于敏才有了继续读书的机会。 1944年秋,于敏考入北京大学工学院电机系。 1944年到1946年,于敏在北大工学院读书的两年,读书和学习几乎成了他仅有的嗜好。 但是于敏发现自己并不喜欢工科,他喜欢的是理科,为此他向学校申请转到理学院去读物理。在这里,于敏感受到了“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感觉。 期末考试时,于敏选修的选修近世代数课程竟然考了100分,要知道当时的数学试卷被称为“魔鬼试卷”,即便是数学系学习最好的同学也只考了六十分,不及格的比比皆是。 1949年7月,于敏以物理系第一名的成绩本科毕业。毕业前,他考取张宗燧先生的研究生并兼任物理系助教,专业方向是量子场论。 1951年,由于于敏的家庭条件困难,他的导师把于敏调入近代物理研究所工作,从事原子核理论研究,这样于敏既可以专心搞科研,又有工资养家糊口。 在研究所,于敏被分在了彭桓武牵头并兼任组长的理论研究组。当时该组还有邓稼先等八人,在这个组里于敏年龄最小、资历最浅。 从量子场论转向原子核理论,于敏欣然服从国家需要,他说,国家需要大过个人兴趣。 从此,于敏把自己的精力全部投入到了工作当中。 不久后,于敏发表了多篇颇有分量的论文。就这样,他站在了核物理研究的前沿。 1955年,由于在原子核理论研究方面取得的突出进展,于敏被授予“全国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称号。 刚刚在原子核理论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和丰硕成果的他,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又要转行了。 1961年,钱三强告诉于敏:“经所里研究,报请上级批准,决定让你参加氢弹理论的预先研究工作。这个事情,是最高机密,你要严格遵守保密纪律。” 于敏扎钉截铁地表示“我愿意”。 之后,于敏加入了所里的轻核反应装置理论探索组,任副组长。 1964年12月,组织上把于敏和其他30余人一起调入二机部第九研究设计院理论部,集中进行氢弹攻关。 1965年9月,于敏带领一支小分队赶赴上海华东计算技术研究所,在我国自主研发的超级计算机J501的机房中,核武器研究史上著名的“百日会战”拉开了序幕。 为了尽快得到计算结果,大家把铺盖带到办公室,人停机不停,通宵达旦地计算,困了就睡在地板上。 1969年9月23日,我国进行了首次地下核试验。几天后的9月29日,又进行了一次大型空爆热核试验。这两次核试验是并行准备、接连做的,于敏作为负责人,每次都参加了。 长期的精神压力和过度劳累,让于敏的胃病日益加重,他的身体亮起了红灯。之后的几年里,于敏的身体一直不好,几次与死神擦肩而过。 2019年1月16日,于敏在北京逝世。 2019年9月17日,于敏获得了“共和国勋章”的荣誉称号,共和国勋章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荣誉之一,授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保卫国家中做出巨大贡献、建立卓越功勋的杰出人士。而于敏是本次受表彰者中唯一一位已离世者。 于敏曾说“中华民族不欺侮旁人,也决不受旁人欺侮,核武器是一种保障手段。” 于敏,长期隐姓埋名,一心报国,矢志不渝,为国铸盾。他在国防科技领域艰苦奋斗的一生集中体现了科学家精神。 今天的和平盛世,不能忘记于敏,不能忘记于敏他们。
沈腾妻子10年来容貌变化,婚姻幸不幸福一看便知。从青涩恋人到恩爱夫妻,再到
【2评论】【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