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灭掉准噶尔,屠尽男丁灭族,对当时的世界造成了极大的震撼。很多人误以为准噶尔是一个部落,实则不然,它其实是一个中亚地区的庞大帝国。他与清朝的恩怨素来已久,时至乾隆上位,他面对的就是这个与清朝缠斗了将近一个世纪的庞然大物。 准噶尔原是卫拉特蒙古的一支,在17世纪开始扩张,图尔霍特部被迫西迁至伏尔加河流域,和硕特部迁往青海,同时在巴图尔珲台吉时期准噶尔部落连续击退俄罗斯侵略,迫使俄罗斯承认准噶尔汗国,至此准噶尔彻底成为了萦绕在亚洲国家头上的一柄巨剑。 康熙曾经三次亲征,乃至雍正时期的和通泊之战,都没能在这个国家前讨到好处,直到1754年,事情开始出现了反转。1954年,阿睦尔撒纳带着准噶尔内部的消息投奔清朝。 他表示,达瓦奇势力单薄,现在出兵,凭借清朝积累了10年的军备,必能大获全胜。 大臣纷纷表示不行,此前将近一个世纪的失败磋磨了这些朝臣的锐气,他们表示此行险难,不是守成之道。 更何况大家都知道,阿睦尔撒纳才是准噶尔真正的继承者。此举前来,无疑是想让乾隆出兵加剧准噶尔内乱,从而助他上位。他必然不是诚心合作,与此人共事,无异与虎谋皮。 在众人都纷纷反对的时候,傅恒支持出兵,并表示这是千载难逢的准噶尔内乱时期,内忧外患,准噶尔此番必亡。 于是乾隆拍板:“此用兵要务,朕筹之以审,岂以众人怯懦,及失机宜?” 1955年,趁准噶尔内乱之机,这历史上最庞大的远征军出兵伊犁,一举击溃达瓦齐军。 阿穆尔撒纳也没有像他想象的那样,能够趁乱坐上准噶尔王的位置,他被乾隆找借口牢牢的监视了起来。 仅仅历时4个月,悬在头顶的这柄巨剑就彻底灭亡,准噶尔汗国消逝,却留下了不少的祸根。 在轻而易举的胜利之后,许多人放松了警惕,这让阿睦尔撒纳有了可乘之机,当初借清朝的刀杀达瓦齐,现在达瓦齐已死,他怎甘居于清政府管控之下? 同年8月,阿睦尔撒纳开始了他的谋划。由于有不少人在监视他,乾隆对他早已心知肚明,于是宣布阿睦尔撒纳入朝觐见。阿莫尔撒纳知道清政府已经开始产生怀疑,果断选择了反叛,在一个夜晚袭击了伊犁的军营。 然而让阿睦尔撒纳没想到的是,他自己对于可汗的忠诚度都一般,其他准噶尔人的忠诚度自然更是少的可怜。乾隆轻而易举就瓦解了准噶尔人的内部联合。 面对这种内忧外患的近况,阿睦尔撒纳可谓是腹背受敌,他北上逃到沙俄,与沙俄和哈萨克联合。 几方势力原本平衡,但现在阿穆尔撒纳,沙俄和哈萨克的联合让乾隆感觉到了危机,原本的讨伐行动也逐渐变成了国际之间的争端,乾隆的政治态度很强硬,在沙俄派小股兵力进行试探时,果断回击。 清军采用分进合击策略在塔尔巴哈台等地区歼灭了派来试探的叛军。自此,沙俄和哈萨克不敢轻举妄动,毕竟他们也只是试探一下清政府的态度,如若清军软弱可欺,他们才会如鬣狗一般蜂拥而上。 1757年,阿穆尔萨身死,结束了混乱疯狂的一生。在1755年到1957年,镇压准噶尔各部落的叛乱中,乾隆发现像阿睦尔撒纳这样首鼠两端的人不在少数。 为了以绝后患,乾隆下达了灭族令,针对所有参与叛乱的部落全部处死,这种严厉的手段导致当时的人口锐减,准噶尔人口一度从60万减到不到20万,后世批评其“种族清洗”。 但不论如何,准噶尔汗国彻底从历史上消失,无法掀起半点波澜,清朝内部也逐渐稳定下来,战乱开始慢慢减少。 此举震慑了哈萨克,布拉哈等周边汉国,也让远在欧洲的英国也开始注视这个东方巨龙。 中亚格局彻底改变,沙俄开始向中亚跃跃欲试,俄国人也开始出现在新疆的边境。 真理永远处在枪口之上,可能准噶尔也没想到,自己的死亡会让中亚的局势开始风云巨变。 参考文献: 《圣武记》 《平定准噶尔方略》
乾隆之所以选择嘉庆当皇帝,原因也是很无奈的。因为在嘉庆之前,乾隆先后选择了5位接
【1评论】【6点赞】
深渊传说
然后,被“英法小日本”打得满地找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