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发现,自己每次去祭天或者巡查,在车队出午门的时候,守门的侍卫们都会按照老规矩

文山聊武器 2025-09-18 18:42:37

道光发现,自己每次去祭天或者巡查,在车队出午门的时候,守门的侍卫们都会按照老规矩,向他伸手要出门费。 道光当皇帝三十年,从1820年到1850年,他每天早起看奏折,亲自查宫里的仓库,减宫女人数,还管御膳房的开销。面对鸦片流入,他派林则徐去广东禁烟,1839年虎门销烟闹得沸沸扬扬。可英国人发动鸦片战争,清军打不过,1842年签了南京条约,割香港,开五口通商,这事儿让他脸上无光。内政上,他平定张格尔叛乱,花了不少军费,还调整盐业,从纲盐法改成票盐法,想多收点税。漕粮运输也改成海运,省下些陆路成本。他还试着开矿产,鼓励地方挖煤铁,但执行起来乱七八糟,效果一般。各地灾荒多,他下令赈灾,调整赋税,可老百姓日子还是苦。 道光一辈子爱省钱,他穿旧衣服,宫里宴会规模小,皇后生日就赐大臣一碗面条。他发过《御制声色货利谕》,禁奢侈,宫妃位分降得多,十七个妃子里有十三个降过级,好几个因为小错直接掉几级。宫里开支压缩狠,内务府账册他亲自翻,恨不得每一两银子都省下来。侍卫和太监的待遇也紧巴巴,他觉得这些人是国家栋梁,不能贪小便宜。可宫廷旧习多,他想改掉那些隐形花销,比如每次出宫的赏赐。地方官员进京,也得按他的节俭标准办事,汇报工作时多提省钱的事儿。他还减不必要的仪式,祭祀简化,觉得这样能树榜样。 这陋习从前朝传下来,清朝沿袭,早年康熙雍正时候就有。皇帝出午门祭天或巡查,侍卫按规矩要赏银,名义上是犒劳,其实成了固定收入。侍卫多是满族旗人,薪水不高,就靠这些额外钱过日子。道光翻内务府账册,看到这项支出反复出现,每次几百两,从他私库出,让他觉得像敲诈。起初他忍着付,可次数多起来,就觉得这事儿得管。侍卫们习以为常,不给钱不开门,这成了一种潜规则。道光觉得这有损军纪,国家侍卫怎能这样贪小利。他决定从这儿入手,改掉风气,推动整体节俭。 一天,道光把侍卫头领叫到养心殿,讲侍卫责任,强调贪赏银违背规矩,这次不罚,以后必须停。头领应着退下,道光觉得事儿办妥。之后他准备出宫,仪仗队集结,从乾清门出发,到午门停下。侍卫跪地喊万岁,可门不开。道光派人问,回报说规矩不能坏。他脸红白交替,派人回内务府取银,分发下去,侍卫谢恩后开门。队伍继续走,道光没法,只能这样办。这事儿让他看到改革难,旧习根深。 后来几次祭天,类似事儿又来。道光试着绕道,可宫规必须从午门出。侍卫还是跪地不开门,他又得取银付。巡视京郊时,队伍大,地方官跟着,午门前停顿长,侍卫坚持旧例。取银过程快起来,分发后门开,队伍往外走。道光下上谕禁这事儿,文书贴宫里,可侍卫不理。一次出门,停顿更久,侍卫不动,他命记名单,事后查,但还是付钱。类似情况在祭祀和巡查中反复,道光调整策略,转向其他整顿。 事件对道光的影响 这事儿暴露宫廷机制问题,道光虽推节俭,但侍卫靠这笔钱维持。他加强账目审查,裁多余开支,简化礼仪。圆明园巡视时,他丈量湖泊,减修缮预算。鸦片战争后,他支持禁烟,可战败签条约,开通商口岸。西北叛乱,他调兵平定。财政压力大,各地起义频,他赈济灾民。宫妃投水事件多,源于他的严苛政策。王朝衰落迹象明显,腐败难除。 道光晚年身体弱,1850年移驾圆明园避暑,在那儿批奏折。2月25日,在九洲清晏殿去世,享年69岁。遗诏传位四子奕詝,咸丰继位。他留四条遗训,不配天不祔庙,不立碑,生前衣物少供奉,可咸丰没全执行。清朝进入更乱时期,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外患加剧。道光在位虽有改革,但没挡住衰势。

0 阅读:52

猜你喜欢

文山聊武器

文山聊武器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