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刚刚驻日美军突然动手了美军于9月17日在山口县岩国基地重新开始舰载机起降训练

晓绿聊趣事 2025-09-18 14:26:37

就在刚刚

驻日美军突然动手了

美军于9月17日在山口县岩国基地重新开始舰载机起降训练,计划持续到26日,时隔25年,美军舰载机起降训练产生的噪音,让岩国市民苦不堪言。

从白天到深夜,F-35C隐形战斗机和FA-18E战斗攻击机的“触地复飞”操作,让方圆10公里内的居民区如同被扔进搅拌机。

数据显示,训练区域噪音峰值达120分贝,相当于飞机起飞时的声压。这不仅是岩国市25年来首次重启此类训练,更揭开了美军在亚太军事部署的深层博弈。

岩国基地与FCLP的纠葛,最早可追溯至2000年。当年美军首次在此进行类似训练时,两天内创下426次起降记录,直接导致141起居民投诉。

时任市长愤而召见美军司令,最终迫使训练中断。如今历史重演,但矛盾更加尖锐,硫黄岛因火山喷发无法使用,美军将“烫手山芋”甩给岩国,而这里早已是日本本土反对美军基地的“火药桶”。

耐人寻味的是,岩国市在1983年就因美军厚木基地的噪音问题起诉过中央政府。当年居民用录音带记录下战斗机夜间训练的噪音,法庭判决政府赔偿3.2亿日元。

如今同样的剧本再次上演,只是“被告席”上多了个美军基地。在岩国市议会,反对派议员举着当年诉讼文件的复印件,怒斥这是“历史的重演”。

美军给出的训练理由冠冕堂皇,维持航母舰载机飞行员战备状态。但岩国市民算的是另一笔账:训练期间,基地周边3公里内的民宿入住率暴跌70%,中小学校被迫调整户外活动时间,连医院心内科门诊量都增加了18%。

更现实的是土地赔偿问题:根据《美军驻日用地特别措施法》,岩国市每年要为基地支付28亿日元“特别土地使用费”,但这些钱根本无法覆盖噪音污染带来的隐性损失。

美军重启岩国训练的深层动机,与西太安全格局剧变密切相关。随着解放军航母战斗群常态化绕岛巡航,美军急需维持“航母打击群+舰载机联队”的威慑体系。

岩国基地作为美日海军陆战队的重要枢纽,其F-35B战机部署本就是针对中国构建的“夺岛作战”体系。此次FCLP训练中,美军首次测试了夜间复杂气象条件下的起降能力,这显然是为台海等热点区域预演战术。

训练中暴露的“科技代差”同样值得玩味。美军使用最先进的“自动着舰系统”模拟航母甲板,这套价值3.7亿美元的设备能将舰载机着舰误差控制在2米内。

但讽刺的是,支撑这套系统的电力仍依赖岩国市的老旧电网,2024年夏季因空调负荷激增,基地曾因停电中断训练3小时。这种“尖端武器+基础建设落后”的矛盾,恰似美军在印太战略中的缩影。

更微妙的是民用技术的军事化应用。岩国市渔业协会发现,美军训练使用的声呐浮标会干扰渔船导航系统,导致金枪鱼捕获量下降12%。

为此,渔民们将美军告上法庭,要求赔偿渔业损失。这种“军民冲突”在东京湾、横须贺等美军基地周边同样存在,但岩国因训练重启成为矛盾焦点。

日本防卫省的测算显示,岩国基地此次训练将消耗1.2万吨航空燃油,相当于日本民航客机全年用量的1.3%。

这种“战略资源挤占”效应正在显现:驻日美军为保障训练,已暂停向日本航空自卫队移交新型F-35I战斗机。更严峻的是环境代价,训练海域检测出多环芳烃浓度超标4.6倍,环保组织警告可能引发赤潮灾害。

在东京电力公司,工程师们正连夜改造电网。为确保训练期间供电稳定,他们不得不暂停广岛县部分城市的节电计划。

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操作,暴露出日本在“安全”与“民生”间的艰难平衡。正如《朝日新闻》评论:“美军要的是24小时待命的战备状态,日本人要的是24小时安稳的睡眠。”

站在岩国湾眺望,美军航母的轮廓与富士山的积雪在暮色中若隐若现。当F-35C战机划破夜空时,地面上的人们只能捂住耳朵,这种割裂的图景,正是现代军事化社会的缩影。

美军重启岩国训练的闹剧,暴露出亚太安全博弈的残酷本质:超级大国为维护霸权,可以无视他国民众的基本生存权。

而地方政府的无力抗争,折射出小国在大国夹缝中的生存困境。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1968年冲绳美军基地因噪音问题爆发大规模示威,最终以美军承诺“减少夜间飞行”告终,但承诺至今未被完全兑现。

当岩国市市长福田良彦在记者会上说出“我们不是美国的第51个州”时,这句话道出了无数日本地方政府的无奈。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真正的胜利者或许只有军工复合体。

他们既能从训练经费中分得一杯羹,又能借机推销新型降噪设备。而普通民众得到的,只有深夜里挥之不去的轰鸣。

0 阅读:11
晓绿聊趣事

晓绿聊趣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