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部前部长梁光烈曾提出过一番激烈的言论:“晚打不如早打,小打不如大打,打一个,不如拉日本一起打!”然而令世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位坚定的发声者,竟在2024年悄然离世,此时此刻,他的言辞仿佛又在耳边回响。 麻烦看官们右上角点击一下“ 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2024年11月12日,一则消息像石子落进深水,溅起无数涟漪——国防部前部长梁光烈将军悄然离世,享年84岁。 消息不算张扬,但他的名字一出现,那句早已载入史册的强硬言辞又像炸雷一样在许多人耳边响起:“晚打不如早打,小打不如大打,打一个,不如拉日本一起打。” 这位曾经站在台前、言辞锋利的将军,走得如此安静,却留下一种难以忽视的力量,让人忍不住回望他走过的路,去理解他话语背后的深意。 时间倒回到上世纪末、21世纪初,那是个风云密布的年代,美日在亚太地区频繁活动,台海局势紧张得像绷到极限的弓弦。 美国的军舰、飞机隔三差五地在附近晃荡,日本更是小动作不断,外部压力接踵而来,岛内台独势力也在暗暗蠢动,搞得局势像锅里咕嘟直冒的开水。 就在这种背景下,梁光烈扔出了那句让国际社会都安静三秒的狠话,像一把刀子,把那些小心试探的动作全挑明了:别以为切几片香肠就能得逞,中国的底线不是随便踩的! 可有趣的是,大家都以为他说话这么刚,肯定做事也雷厉风行,结果却发现,他在关键问题上反而是个很稳的人。 2012年黄岩岛事件闹得沸沸扬扬,外界都在猜中国会不会立刻动手,可梁光烈一句“看国家外交需要”,让事情的节奏一下子慢了下来。 他清楚,军队是国家的底牌,不是逢事就拍桌子的家伙,言辞可以强硬,但行动必须冷静。 这就像下棋,亮剑可以让对手收敛,但真要一子落下,必须算得明明白白,梁光烈显然是个深谙此道的人。 他在任时推动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举措:从新中国第一部《国防动员法》的出台,到全国边海防建设的完善,再到航母辽宁舰正式服役,都是为了让国家在未来可能面对的挑战中不至于手忙脚乱。 他花了近两个月跑遍全国边海防,一点点把国防体系的短板补起来,这不是谁嘴上喊两句口号就能完成的事,需要的是耐力、细致和超前的眼光。 在很多人看来,梁光烈的“早准备、大准备”有点像老家长的唠叨——平时忙着储粮、修屋顶,总想着哪天暴风雨来了能顶得住。 可历史证明,这种居安思危的思路,才是能真正换来长久平安的保障,今天我们看到的航母编队、隐形战机,都是当年一步步规划、投资、建设的成果。 那些看似冷冰冰的军事条令、战略部署,其实背后都有一套他早早想好的棋局。 更让人感慨的是,他那句“打一个不如拉日本一起打”,并不是好战的宣言,而是看透了地区安全的连锁反应。 日本总想在台海问题上伸手,美国也乐意把它推到前头去,梁光烈的意思很明白,如果真到不得不打的那一天,绝不能让某些人只当安全距离外的看客。 震慑不仅要对准一个点,而是要让所有可能的挑衅者都心里发怵,如今再回头看,当年的那番话并没有过时。 台湾地区的防务预算这几年一路飙升,已经占到GDP的3%以上,还扬言要涨到5%。 美军在第一岛链上部署各种导弹系统,日本在西南诸岛添兵加炮,架势搞得比谁都紧张,局势正朝着梁光烈当年预判的方向发展,他的远见令人不得不服。 可这个说过最硬话的将军,晚年却极少出现在公众面前,低调得让人几乎忘了他的存在。 只是如今当消息传来,人们才发现,他留下的不只是某句名言,而是一整套关于安全、威慑、和平的思维方式。 梁光烈走了,但他当年的话还在,像一口钟,隔着时间敲响在今天这个复杂的世界里。 要想守住和平,必须让所有人都明白底线在哪里,这个道理,他用一生的实践告诉了后人! 对此,大家觉得他这句话说的对吗?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欢迎在评论区聊聊。
郑丽文终于明确了!郑丽文这次总算干脆了点在军系活动上直接说了坚持九二共识
【10评论】【19点赞】
雷电
[作揖][作揖][作揖]
山峰44540
[赞][赞][赞]
用户10xxx24
这才是真正的中国军人!梁大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