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被判向维权女车主提供完整行车数据四年拉扯,这事终于有结果:北京大兴法院判特斯拉必须向张女士提供事故前30分钟“完整行车数据”。
我支持这条判决,主要是对所有新能源车主来说:行车数据就是“生命记录”,不能被锁在厂商黑箱里,说给就给、说不给就不给。
但哪怕判决下了,还是会有几个问题:
第一,采样频率够不够?秒级采样遇到急刹根本看不清细节;
第二,字段范围够不够?没有刹车踏板行程、主缸压力、ABS/ESP介入时刻、驱动扭矩、BMS温度、电机电流等关键信号,再厚的数据包也是空心糖;
第三,链路可追溯吗?没有第三方取证与时间戳校验,怎么证明“后改前传”没发生?
特斯拉自家协议里写着“用户可访问和控制车载数据”,转身却多年不给完整数据,这不是技术问题,是态度问题。
行业该趁这次把规则一次性立清楚:明确关键安全信号的最小清单与采样下限(紧急工况至少要到毫秒级别),打通一键取证接口,由第三方托管原始数据并出具可视化报告,让普通人也能看懂“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
说点私心:我开车算比较频繁的,跑中长途也不算少,真要有意外,我只想马上拿到三样东西:刹车踏板行程、制动压力、ABS介入时间。
没有数据透明度的情况下,讲“算法误差”没有意义。
新能源汽车大v聊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