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新加坡和越南正式牵手成功,签署了碳信用实施协议,这可不是普通的合作协议,它意味着两国在碳市场这条路上,终于从纸面规划迈入了实质阶段! 这协议的核心是“碳信用”,简单说,就是企业减排后,能把省下来的碳排放额度卖给需要的企业。 比如越南平阳省有个钢铁厂,去年花钱升级设备,碳排放少了20%,这些省下来的额度就能变成碳信用,被新加坡企业高价买走,钢铁厂拿这笔钱建了太阳能电站,既省钱又减排,形成“赚钱-减排-再赚钱”的循环。 对新加坡来说,这简直是“救命稻草”,政府算过,2025年如果靠买碳信用抵消,碳排放能从6221万吨降到5970万吨,2035年还能压到4500万-5000万吨。 但争议也来了:有人骂这是“富国花钱买清白,穷国卖空气赚快钱”,甚至担心越南会因此懒得升级本土产业,光靠卖碳信用过日子。 不过新加坡也不是“冤大头”,他们定了七条规矩:碳信用必须是真的减排、不能有“漏洞”、必须能追踪来源……越南也在试点阶段摸索定价权,避免被国际买家“压价”。 这场合作野心不小,东南亚有印尼雨林、泰国红树林这些天然“碳库”,如果能整合各国资源,说不定能复制欧盟碳市场的成功,新加坡已经放话,要拉更多国家入伙;越南想把碳市场和东盟气候战略挂钩,搞个区域性交易平台。 但麻烦也不少:各国算碳的方法不一样,监管松散,企业参与度低,甚至可能被金融炒家当成“投机工具”,更关键的是,怎么让碳收入真正用到绿色产业上,而不是被贪官或大企业私吞? 说实话,我一开始也觉得这事儿不靠谱:“富国花钱买指标,穷国卖空气,这不是耍流氓吗?”但仔细想想,这可能是发展中国家绿色转型的“缓冲期”。 比如越南钢铁厂,用碳信用收入建太阳能电站,既减少了烧煤,又给当地人创造了工作;新加坡企业买了信用,至少比直接排放更环保。 当然,前提是碳信用不能变成企业逃避升级的“挡箭牌”,比如某工厂本来该换设备,结果靠卖碳信用赚钱,继续污染环境,这就本末倒置了。 未来东南亚能不能成气候,关键看两点:一是各国能不能放下“小算盘”,定个统一、透明的规则;二是钱能不能真正流到绿色项目里,而不是被少数人装进口袋。 毕竟气候危机不会等我们慢慢磨合,这场“联姻”只是开始,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呢!
9月16日,新加坡和越南正式牵手成功,签署了碳信用实施协议,这可不是普通的合作协
掘密探索
2025-09-17 10:47:51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