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人聚集的那边,饭基本都是高油高糖高盐的,既便宜又能立刻填饱肚子,可是营养谈不上多少。 想买点新鲜水果蔬菜,你得开车好几公里,还得腾得出时间,对于每天累到不想动的人来说,这几乎不可能。 而富裕社区,转个弯就是健康食品超市、跑道、器材齐全的健身房,还能在安全的公园慢跑到深夜,生活条件不同,身体自然往两个方向发展。 时间上差距也大,低收入的人很多要干十几个小时的活儿,好不容易下班,就想着窝着休息,做顿健康餐、出去运动完全是奢侈想法。 有钱人则能合理安排时间,早上健身房开局,晚上还可以去游泳或练瑜伽,时间一宽裕,想坚持哪种生活方式都容易得多。 再看价格,健康这事儿压根不是免费赠品,健康食物卖得贵,健身房会员费、私人教练更是贵到怀疑人生。 广告偏偏告诉你健康生活就是“用好器材、吃有机、补保健品”,这对那些本就捉襟见肘的人来说,简直就是隔着玻璃看别人生活。想做到,却被现实堵在外面。 外貌的标签,也让问题更复杂,瘦的人常被看作有自律、积极向上,工作机会更多。 胖的人则容易被贴上懒惰、不努力的负面印象,这种看法直接影响收入,生活落差又被拉大了一截。 健康习惯的起点,更是很多人逃不开的圈。低收入家庭的孩子,从小吃汉堡薯条长大,父母没时间做健康餐,也没地方陪他们运动。 习惯一旦养成,长大后想改,难度非常大。不是不想健康,而是从小就没被带上这条路。 没钱看病,更是恶性循环的助推器,医保不够,感冒发烧都得硬抗,小病拖成大病的事不少见。一旦病重,医疗账单够一个家庭彻底翻车。 而那些经济宽裕的人,可以马上去好医院、用好设备,及时治好又能马上回归正常生活。 这些东西叠加起来,健康差距不但存在,还会一代代地传下去。 没健康,就更难攒钱;没钱,又难获得健康资源——阶层的鸿沟就是这样越拉越大。 很多人觉得自己随时能调整生活,其实没资源的时候,所谓“选择自由”就是空话。 在缺乏资源的环境里,人们甚至连真正的选择都接触不到,更别说长期自律了。 要让这条分界线消失,不只是靠个人咬牙坚持,还得社会在环境、政策、资源分配上全方位补齐短板,让健康成为所有人的日常,而不是少数人的特权。
其实我只会把水果打湿然后弄干
【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