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黑龙江一女子捡到一聋哑男婴,为了抚养他,不惜与丈夫离婚,甚至卖掉房产,多年后,男子获得冠军,谁料,生母却突然现身要相认,男子的选择则让人出乎意料...... “要养他,我们就离婚!” 1995年,赵丹听到丈夫说的话,先是愣了一下,随后她心一横,离就离! 两人的家庭也算是幸福,咋就闹上离婚了呢?这事得从赵丹捡个孩子回家说起。 赵丹和丈夫在南岗客运站经营着客车运输工作,平日里忙碌却也充实。 家里有一个三岁的女儿,笑声和温暖常常充盈在这个家里。 生活虽普通,却安稳幸福。 可是,1995年的一天,一件意外彻底打破了他们平静的日常。 那天,赵丹像往常一样在客运站忙碌着,整理乘客的行李、指引上下车、处理票务问题。 人来人往,嘈杂声中,她突然听到一阵细微而急促的啼哭声。 声音从电话亭方向传来,不大,却带着一种刺痛人心的无助感。 赵丹本能地停下手里的活,顺着哭声走过去,只见电话亭的角落里放着一个小小的男婴。 孩子的脸颊哭得通红,小手不断挥动,哭声中透着惊恐与孤单。 赵丹听不了这种声音,她生过孩子,当过母亲,心肠也是最软的。 这一刻,赵丹的目光紧紧落在怀里的男婴身上,心里升起一股本能的保护欲。 婴儿的包裹里,还有一张被揉得皱巴巴的纸条,字迹歪歪扭扭却清晰地写着:“患有先天性双耳聋。” 赵丹看着手里的纸条,心里一紧,低下头,看着怀里这个柔弱的男婴。 就在那一刻,赵丹下定决心要照顾好这个孩子,她给他取名为“秋捡”。 心里想着,这孩子像是命运亲手捡回来的,是她无法拒绝的责任。 思索再三,赵丹带着孩子回家了。 赵丹女儿好奇地凑过来,对这个小婴儿十分的好奇。 接下来的日子里,赵丹四处奔走,带着秋捡前往各大医院,希望能找到能够改善或治疗的方法。 她与医生详细沟通,带孩子做了一系列检查,从听力测试到耳科影像,从基础的医学咨询到专家会诊,她希望能给孩子一个正常的生活机会。 但无论她找了多少家医院,最终结果还是老样子,耳聋是天生的,没有办法治愈。 赵丹坐在医院的长椅上,抱着孩子,看着他小小的身体蜷缩在自己怀里,泪水悄然滑落。 赵丹丈夫接受不了这个家莫名其妙多个孩子,最终选择与赵丹离婚。 赵丹收养了这个孩子,并拿出自己得积蓄培养秋捡,赵丹女儿也十分喜欢这个弟弟,也支持母亲的做法。 当7岁的秋捡赤脚贴着地板,通过感受震动与电视里的音乐节奏完美共舞时,一种新的语言诞生了。 这是属于秋捡的身体语言,也是他与世界最深刻的联结。 赵丹砸锅卖铁,送秋捡上了一所舞蹈学校。 2017年,秋捡受邀参加了电视节目《向幸福出发》,在镜头前,他第一次完整地讲述了自己的成长故事。 从一个被遗弃的婴儿,到赵丹和她家人的悉心照料,再到逐渐适应外界世界的过程。 讲述的过程中,他的目光坚定而平静。 让赵丹没有想到的是,一个节目,竟然引来了秋捡得亲生母亲,对方称想和孩子见面。 双方约定的认亲当天,秋捡面无表情地站在生母面前,双手自然垂下,他的眼神里没有明显的喜悦,也没有愤怒,仿佛对这一切既陌生又淡然。 随后,生母从包里拿出一笔钱,试图以此作为补偿或表达歉意,赵丹并没有接受。 秋捡虽然逐渐接受了生母的存在,而在他心底最柔软的地方,他清楚地知道,真正无条件陪伴、保护他、给他家的温暖的人,是赵丹。 那份母子之间的默契与深情,早已超越血缘,成为他生命中最坚实的依靠。 “母亲”并非一个由血缘赋予的静态名词,而是一个需要用一生的行动、沟通与牺牲去书写的动词。 赵丹用一个普通女人的半生,完成了对这个词汇最极致的定义,也让一个无声的生命,跳出了最响亮的乐章。 (主要信源:《向幸福出发》节目)
1995年,黑龙江一女子捡到一聋哑男婴,为了抚养他,不惜与丈夫离婚,甚至卖掉房产
繁星入眸念成诗
2025-09-16 17:29:49
0
阅读: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