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胜利后,国民革命军74军57师师长李琰率该师所有军官在南京中山陵合影。 李琰1903年出生在湖北大悟一个农家,家里条件一般,父母靠种地过日子。他小时候就爱看书,读过不少历史典籍,那时候村里没多少人识字,他就自己摸索。十八岁那年,他跑到保定考讲武堂,考上了,学了军事基础。毕业后进山东部队,从底层干起,当过军需官,管后勤供应。二十三岁升营长,参加北伐战争,在部队里积累经验。中原大战时,他还在军中效力,逐步升职。 1937年抗战爆发,他当上57师169旅339团团长,这部队用的是德式装备,算是精锐。他带队去上海打仗,在顾家镇一线作战,头部受伤但没退缩。武汉会战后,57师编入74军,他继续干,升旅长。整个抗战,他从基层军官一步步上来,经历过南昌、长沙这些战役。在湘西雪峰山阻击战中,他指挥57师在江口一线防御,挡住日军进攻。那时候74军是主力部队,他作为师长,负责具体部署,确保部队稳住阵地。抗战八年,他亲历多场战斗,部队损失不小,但也立下功劳。这人出身杂牌军,后来融入中央军系统,靠实干赢得位置。说实话,那时代军阀混战,他能从底层爬上来,不容易,得有真本事。 74军在抗战中打了不少硬仗,57师是其中一支。施中诚当军长时,李琰是他的老部下,从早年警备旅就开始跟。淞沪会战,57师从8月打到11月,算杂牌军里坚持久的。武汉会战田家镇保卫战,部队伤亡大,军官损失七成,士兵更惨,但他们守住了阵地,给日军重创。战后编入74军,杂牌转嫡系,李琰他们小心应对内部关系。南昌会战,李琰指挥支队挺进敌后,帮主力拿下高安。第一次长沙会战,他带主力出击上富镇,截断日军106师团,帮扭转赣北局面。 冬季攻势,57师四面出击,掩护友军反攻南昌等地。这些表现让李琰得到认可,后来施中诚调走,他升师长。常德会战,57师守城,损失惨重,但李琰那时已不在师里,他调去100军。湘西会战是李琰指挥57师的关键一仗,日军116师团猛攻江口,他调配部队,北线100军附51师,南线58师,中线57师主守。江口阻击战打得激烈,美军联络官都称赞。日军尸体堆积,57师付出代价,但挡住进攻。这仗是抗战最后一战,74军整体表现好,李琰贡献大。说起来,74军叫抗日铁军,不是吹的,李琰这样的军官,实打实参与了这些。 抗战胜利,日本投降,74军主力去衡阳受降,然后开赴南京,成为第二支进城的军级部队。李琰作为57师师长,带部队维持秩序。几天后,他组织全师军官去中山陵拜谒,少校以上军官近百人,按级别排列,完成仪式后合影。这事在当时是常规,体现对国父的敬意,也标志部队进入首都警备阶段。 74军因此得名御林军,李琰兼管部分警备。合影这事,记录了胜利一刻,但也预示和平没多久。部队整补装备,继续执行任务。李琰他们从战场转到城市管理,适应新角色。南京中山陵是象征性地方,选择那里合影,有政治意味,显示忠诚。军官们来自不同背景,但抗战把他们绑在一起。这张照片流传下来,成了历史见证。说实话,那时候大家以为太平了,谁知内战很快就来。李琰继续任职,部队整编为整编58师,他当师长。整个过程,体现军人在胜利后的转变,从打仗到守城。 内战爆发,李琰率整编58师北上,参与山东作战。1947年2月莱芜战役,他指挥部队在莱芜一线防御。战役打响,部队被调到丘陵地带,设防工事。战斗进行中,敌方推进,火力压制,李琰组织反击,但部队逐步失守。2月23日,阵地崩盘,他与残部撤退时被俘。被俘后,他接受改造,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这转折大,从国民党军官到解放军干部。之后,他去武汉军政大学,当战术研究组组长,分析军事案例。后来调汉口高级步校,任主任教官,管学员训练。晚年在北京住,过普通日子,1984年去世。整个一生,从农家子到将军,再到新角色,跨度大。莱芜战役是关键点,国民党那边损失重,他被俘改变轨迹。说起来,这人没犯大错,就是时代浪潮推着走。加入解放军后,他贡献经验,教战术,没闲着。结局平静,算得上安度晚年。
抗战胜利后,国民革命军74军57师师长李琰率该师所有军官在南京中山陵合影。 李琰
小史论过去
2025-09-16 13:09:47
0
阅读: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