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19岁时,娶了妻子王弗。王弗有个很大的毛病,她喜欢躲在幕后偷听苏东坡和客人谈话。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北宋嘉祐年间,在眉州青神的中岩书院内,一位少女正临窗而立。 她身着淡青襦裙,纤纤玉指轻抚书卷,目光却不时飘向窗外正在鱼池边与同窗谈笑的青年。 这位少女就是王弗,而她注视的青年正是苏轼。 午后的阳光透过雕花木窗,在她乌黑的发髻上洒下斑驳的光影,书院里弥漫着淡淡的墨香和书香。 王弗的父亲王方是书院山长,与苏轼父亲苏洵乃是至交。 那日恰逢王方为书院鱼池征名,苏轼略加思索,提笔写下"唤鱼"二字,而屏风后的王弗竟也心有灵犀地写下同样的名字。 这般巧合让王方暗自惊叹,当即决定将女儿许配给这位才华横溢的青年。 鱼池中的锦鲤仿佛也感知到这份默契,纷纷跃出水面,在阳光下闪烁着金红色的鳞光。 婚后的生活恬淡而美好。 每日清晨,王弗总会为苏轼整理衣冠,仔细抚平衣襟上的每一处褶皱,送他至书院; 傍晚时分,又必在门前石阶上等候,手中常捧着一卷苏轼近日爱读的诗集。 她常在苏轼会客时隐于屏风之后,细心聆听宾客言谈。 某日,一位自称苏轼同窗的士子来访,言谈间尽显奉承之态,却时不时露出游移不定的眼神。 待客人离去,王弗轻步走出,柔声道: "此人目光闪烁,言过其实,恐非良友。" 苏轼初时不以为意,后来果然发现此人借他名声招摇撞骗。 王弗的智慧不仅体现在识人上。 每当苏轼夜读,她总是静静相伴,时而为他添灯油,时而为他披上衣衫。 令人惊讶的是,她常能指出苏轼文章中的疏漏之处。 原来她自幼饱读诗书,四书五经无不精通,却从不张扬,只在必要时才显露才学。 有时苏轼故意试探,背诵诗文时漏掉几句,王弗总能轻声接上,而后相视一笑。 烛光映照下两人的身影在书房墙壁上交织成一幅温馨的画面。 可惜好景不长。 治平二年五月,王弗一病不起。 苏轼日夜守候在病榻前,看着妻子日渐消瘦的面容,心如刀绞。 那个总在屏风后为他辨别善恶的聪慧女子,那个在夜深时与他谈诗论词的知心人,最终还是在二十八岁的芳华年纪离他而去。 临终前,王弗仍强撑病体,为苏轼整理书稿,将平日记录的心得体会一一交代清楚。 十年后的一个深夜,苏轼在密州任所忽然惊醒。 梦中王弗正对镜梳妆,回首对他嫣然一笑,发间的玉簪在晨光中泛着温润的光泽。 醒来后,他泪湿枕衫,挥毫写就千古名篇: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墨迹未干,一滴泪珠悄然落在宣纸上,晕开了刚写就的"肠断"二字。 王弗虽早逝,但她对苏轼的影响却持续良久。 在往后坎坷的仕途生涯中,苏轼时常想起妻子当年的提醒。 在与人交往时,他总会多一分谨慎;处理政务时,他常会思索若是王弗在旁,会给出怎样的建议。 甚至在被贬黄州时,他仍保持着王弗教他的习惯:每有客至,必细心观察其言行;每作文章,必反复推敲字句。 这段姻缘虽短暂,却成就了文学史上一段动人的传奇。 王弗以她的聪慧和洞察力,成为苏轼生命中不可或缺的明灯。 而苏轼用他深情的笔墨,让这位聪慧女子的故事穿越千年时光,至今仍在人间传诵。 每当人们吟诵"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总会想起那位躲在屏风后,默默守护丈夫的聪慧女子。 她的故事就像中岩书院的那池春水,清澈见底,却映照出千古不变的爱情真谛。 主要信源:(央视网——文史漫谈:细节决定成败 苏轼“以诗识人”)
苏东坡19岁时,娶了妻子王弗。王弗有个很大的毛病,她喜欢躲在幕后偷听苏东坡和客人
尔说娱乐
2025-09-16 12:39:06
0
阅读: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