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2月,一五六师中的朝鲜族官兵奉命入朝鲜作战,恋恋不舍的师长邓克明和包括副师长全宇在内的8位朝鲜族官兵以及师司令部机关干部,在南昌市警备司令部大院合影留念。 1950年春天,江西南昌街头冷清得很。天气是阴湿的,连骨头都发潮。可警备司令部的院子里,一大早就热闹起来了,兵都集合了,队伍拉得齐齐整整。没有锣鼓,没有送行的花,但谁都知道,那是一场不寻常的出发。 这支部队的名字叫“独立十五师”,当时还挂着中共的建制。他们不是江西本地的兵,几乎全是从东北一路打下来的,朝鲜族的干部不少。早几年打日本,后来打国民党,南下打土匪,仗打得又快又狠。在地方上,那是出了名的能打。 有人记得他们进南昌那天,站岗的兵说朝鲜话,吓了本地人一跳。后来一打听,说是抗联出来的,心里才算踏实。部队在江西搞剿匪,干得利落,打奉新那仗,连下几个山头,把土匪老窝都端了。干部有主意,兵也听话,没几个月就清出个大块安稳地。 可这还没缓过来,命令就下来了——整建制返回朝鲜,参加战斗。 没铺张,也没人哭哭啼啼,就这么开了个大会。上面说得很正式,说是支援兄弟国家统一,回国作战。可底下的兵,心里都明白,朝鲜那边已经开火了。这一去,是要真打仗的,不是演习。 有人坐在台下抠手指,有人低头翻包,反正没几个人听得进去。送行那天,风刮得怪,旗子飘得乱,像是在催人赶紧上路。几个领导走上台子,讲话没几句,队伍就整了整形,准备动身。 更换党籍的事,是跟着命令一起下来的。原来是中国共产党党员的,从那天起,名册上就得划出去,挂到朝鲜劳动党名下。有人心里不是滋味,名字变了,身份也变了。但也没办法,命令写得清清楚楚,谁也不敢推。 火车在傍晚发的,铁轨边站着一排又一排人,家属、民兵、干部、后勤的。都没说话,就看着车厢一点点开走。有人说,那天风吹得人眼睛疼,不知道是沙子多,还是眼泪下不来。 独立十五师后来在郑州跟东北来的几个师会合,一起整编。他们一合并,就成了朝鲜人民军的正规部队——第12师。指挥系统全换成朝鲜语,建制也动了不少。武器是从解放军那边拉来的,步枪、机枪、迫击炮都有,算是装备不错的部队。 6月25号,朝鲜战争爆发。 队伍从北边压下来,刚开始节节胜利,第4师打下汉城,第5师守东线,第6师顶在西线,第12师从正中穿过去,进攻势头猛。对面是南朝鲜的部队,还有美军。 乌山一战,是美军在这场战争里的头一场仗。他们自己后来都说,那场打得乱,史密斯部队溃得快。第12师打头阵,靠着步兵推进,没让美军站稳脚跟。街上打成一锅粥,房子塌了不少,尸体躺得满地都是,没啥浪漫,也没啥策略,就是谁硬谁顶得住。 但情况没好多久。 部队打到大邱附近时,美军的反击开始了。最关键的是仁川登陆,那一下子把后方给掏了。第12师本来已经打得很深入,结果突然成了被包围的部队。 当时部队拉得太长,联络也断了。有的连队压根不知道仁川出了事,还在继续推进。等反应过来,前后都断了,粮草、弹药跟不上,撤退没个章法。有人往山里钻,有人扔下装备硬拼出去。 那个时候,兵不怕死,是真没办法。有人饿了三天,靠树皮和草根撑着。有的干脆躲在老乡家里,不敢露面。有一整连兵被堵在山谷里,最后只剩下几个走了出来。 战斗结束后,统计数字让人心里拔凉——第12师减员过半。成建制撤回的部队不多,大部分是分散逃出的,还有一部分被俘。 被俘的那部分人后来命运各不相同。有的在战俘营待了几年,朝鲜不认,想回中国,中国一时也不敢接。有的被遣送回国后,身份很尴尬,组织上审查了好几年,有的在农场里干了半辈子也没等来平反。 留下来的那些人,也没轻松哪去。继续留在朝鲜的,很多后来转去了地方系统,当了警察、干部,也有人退伍种地。他们说话带东北口音,人家一听就知道是“那批兵”。 曾经的几个将领,方虎山、全宇,都当了大官。一个去了朝鲜陆军大学当校长,一个做到副总参谋长。可他们也不是没事人,几十年后政治形势一变,牵连也不少。 档案里头,说第12师是中国“援朝”的代表力量,说他们是“兄弟之师”。苏联的电报里提到这支部队,说是“受控良好、战斗意志强烈”。美军的报告里提到乌山,说是“一支非正规却极危险的部队”。韩国那边的记录,说这几支部队的推进,几乎改变了南北战争的走向。 但这些文字,冷得很。跟人打过仗、挨过枪子儿、死过战友那种实打实的苦,是完全两回事。 照片留下了几张。南昌那张拍得模模糊糊,几个人穿着老式军装,站在一堵矮墙前。一个人手里拎着水壶,另一个斜着肩膀靠着枪。脸上没啥表情,眼神也看不出喜怒。只是远处飘着的那面旗子,说明他们是准备出发的兵。
1950年2月,一五六师中的朝鲜族官兵奉命入朝鲜作战,恋恋不舍的师长邓克明和包括
云隐幽谷觅仙踪
2025-09-16 08:41:41
0
阅读:760
顽石
一个普通人能怎么样?随波逐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