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元帅,在解放时期,都做出了哪些贡献?谁排第一 “1947年3月22日晚,延安枣园里传来急促的脚步声——‘朱总司令,胡宗南已逼近青化砭!’”警卫员一句话,把战争的硝烟瞬间拉到了眼前。正是这条战线、这座小院,汇聚了日后十位共和国元帅在解放战争中的全部身影。 那一年春天,西北战场成了蒋介石重点突进的方向。彭德怀率西北野战军在青化砭、蟠龙、羊马河三战三捷,把胡宗南的锐气压了下去。短短一个多月,国民党军伤亡近两万人,西北根据地得以喘息。紧随其后的贺龙,则在后勤线上把晋绥军阎锡山的封锁线撕出缺口——粮秣、药品、子弹,一趟趟送进大青山;可以说,没有这条“生命走廊”,彭德怀后面的运城、临汾攻坚就得推迟。 东北方向的节奏更快。1948年初夏,林彪、罗荣桓把司令部搬到嫩江岸边。辽沈战役打响后,卫立煌表面兵力尚有五十万,却被切割成锦州、东北、沈阳三个孤岛。林彪判断“锦州不下,东北难安”,抽掉主力直插葫芦岛与山海关之间的交通线。10月3日开始,解放军十天合围锦州;15日拂晓冲锋,一举拿下这座号称“锁链”的枢纽城市。国民党东撤失败,廖耀湘兵团被“锅盖”似的包圈歼灭。辽沈一役,俘敌九万,东北彻底收回。罗荣桓在后方把伤亡补充、宣传鼓动统统兜住,林、罗配合,被老兵们称为“前线后方一条枪”。 华东的子弹同样炽热。陈毅在1946年宿北、鲁南两战出手,其实就盯上了蒋介石嫡系整编第74师。1947年孟良崮,张灵甫被合围于海拔479米的孤山之上,呼救电台频频发报,而华东野战军五面爬坡,仅36小时便顶着山崖炮火完成会师。74师覆灭,华东战局第一次出现“一口气能打下济南”的乐观情绪。济南战役果然于次年9月发动,三日夜战,俘虏王耀武。陈毅对身边参谋淡淡一句,“瓶塞子,被拔了。”随后,淮海序幕拉开——刘伯承、邓小平的中原野战军从西面逼近,陈毅粟裕从东面“按住敌人腰带”。十二月初的双堆集,黄百韬兵团满编十个师被歼;紧接着杜聿明、黄维、李延年三个兵团被扣在徐州以南。淮海结束,70万国民党主力灰飞烟灭,京沪杭防线形同虚设。 这里不得不提刘伯承。早在1947年8月,他已冒险千里跃进大别山。大别山仅有三条像样公路,前后勤靠挑子。白崇禧自诩“小诸葛”,却硬是花了三个多月,也没能把刘伯承赶下山。1949年春,他又南下西南,昆明、贵阳、重庆相继解放。西南航空站、嘉陵江船坞完好无损交到人民政府手里,这一点极为关键,直接保证了新政权能在川黔滇迅速立足。 与此同时,聂荣臻在华北的棋局里下得稳。他盯紧傅作义的精锐第35军,把太原、张家口、北平三点串成“品字形”。1948年底平津战役打响,聂荣臻与林彪、罗荣桓夹击华北平原。天津在29小时内宣告解放,傅作义看清局势,决定以和平方式交出北平城池,两百余万古都百姓免受炮火,这一点在军事史上屈指可数。 晋绥方向的徐向前,则在1948年主导了临汾、晋中、太原三役。临汾守将吉人天下,降下两吨炸药堵地道口仍然挡不住解放军攻城;晋中战役,仅24天即解决阎锡山主力;太原一役更是打到1949年4月,阎锡山仓皇飞台北。长达38年的山西土阀被连根拔起,华北西翼从此扫净。 顶层统筹方面,朱德与叶剑英始终坐在指挥链最上端。朱德在西柏坡主持前总参作战计划,每逢野战军有路线争议,往往一句“求稳、求准、求全”定调;叶剑英被周恩来笑称“广东半壁江山”。1949年,他兼任广东、广西、海南前线总指挥,筹划琼州海峡夜渡。那次战役舰船不足、潮流凶险,却在48小时内突入海口,薛岳部队被迫退向雷州半岛,人民解放军第一次跨海成功。 将这些战场拼在一起,可以看到:西北、东北、华东、华北、西南五个方向像五把钳子,同时收缩。十大元帅各领其锋,形成了环环相扣的“时间差”——敌人刚从西北挨过一拳,紧接着在东北被锁喉;刚想龟缩南京,华东和中原又把后腰切断。区区三年多,国民党八百万正规军被削成零星残部。 至于“谁排第一”的争议,多年来众说纷纭。若单看终结战役与战略纵深,林彪凭辽沈、平津、中南、两广连续推进,确实份量最重;如果考虑开局保卫延安、西北奠基,彭德怀同样不可或缺。军事之外,罗荣桓在政工、补给、整训上“补漏”,重要性常被忽视。严格论“排位”,非数字能定。军功簿上,每个人后面都有一句注解:某役指挥,某省解放。把这十页摊开,会发现它们拼出的,正是今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版图。 数字可以计算,历史难以量化。真正的答案,或许永远藏在那一张张泛黄的电报里——暗号、坐标、人员、天气,所有细节叠在一起,才让胜利成为必然。
1955年全军授衔之前,刘少奇坚持反对给陈毅授元帅军衔,周恩来听闻此事,立马写了
【2评论】【2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