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军终于搞清楚一个事实:乌兵工厂已经转移,俄只剩下轰炸输送通道、储备基地、编组中

丹青自由的翅膀 2025-09-15 14:52:21

俄军终于搞清楚一个事实:乌兵工厂已经转移,俄只剩下轰炸输送通道、储备基地、编组中心一个办法。 北约方面公开承认一个事实称,位于德国、波兰、罗马尼亚等北约国家的武器维修工厂正在加班加点的维修从乌克兰战场运回的被炸毁、损坏或者故障的各类武器装备。另外来自北约的兵工厂也昼夜不停地生产新武器弹药,然后源源不断的输送到乌克兰。北约披露的这个情况说明,乌克兰的兵工厂已经转移到欧洲,转移到北约国家境内。 看到这情形,俄军总算是明白过来了:再炸乌克兰境内那些早就停产的工厂根本没用,真正的 “兵工厂” 已经躲到了北约的保护伞下。 可俄军又不能直接去炸德国、波兰的工厂,那等于直接跟北约开战,风险太大。没办法,只能把火力集中到那些把武器运进乌克兰的通道上。 2024 年 12 月下旬,顿涅茨克州那座钢筋混凝土大桥被炸毁的场面,就是俄军现在战术的最好写照。俄军战机投下的重磅炸弹一响,这座乌军后勤补给的关键桥梁瞬间就断成了几截。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就是要切断前线乌军的 “粮草” 供应。 其实早在 2024 年 5 月第三次哈尔科夫战役打响时,俄军就先用导弹把哈尔科夫州的铁路和能源设施炸了 27 次,把运输线掐断后才发动地面进攻,这战术现在已经成了俄军的标配。 可这么做难度太大了。乌军现在学聪明了,把武器拆开用民用卡车运,或者趁夜色在小路上偷偷摸摸地送。 俄军炸了一座大桥,他们很快就能找到渡口或者浮桥继续运输。波兰到乌克兰的边境线上,每天都有大量伪装成普通货物的军车在流动,想把这些都拦下来,简直是难上加难。 更让俄军头疼的是,北约的支援力度一点没减。光是最近四十天,北约就给乌克兰送了价值 15 亿美元的防空导弹、无人机和弹药。这些武器卸下来后,总要先存到仓库里,再分到各个部队手里。 所以俄军现在特别盯着乌军的储备基地炸,比如 2024 年 5 月进攻哈尔科夫前,就先把当地的武器弹药库炸了个遍。还有那些部队集结的编组中心,也是重点打击目标,就是不让乌军顺顺利利地拿到新武器。 但这办法说到底还是被动防御。乌军这边虽然自己造不了武器,可架不住北约源源不断地送。就像德国的坦克维修虽然慢,但架不住承诺的数量多;波兰的炮弹厂虽然还在建设中,但已经有英国技术支持,产量只会越来越高。 俄军炸掉一座桥梁,乌军可能损失一批弹药,但北约很快就能从别的路线补上。这种 “拆东墙补西墙” 的打法,让俄军越来越吃力。 看看前线的情况就知道了。第三次哈尔科夫战役时,俄军虽然集结了五万人的兵力,配备了近四百辆坦克,可乌军还是能从其他战线调兵增援。 要是俄军真能彻底切断武器运输线,乌军哪还有底气调兵遣将?这说明俄军现在的打击效果,还远远不够让乌军伤筋动骨。 现在的局势就是这么别扭:俄军明明知道敌人的武器来自哪里,却因为投鼠忌器不能直接打击;乌军明明本土没有生产能力,却能靠着北约的支援一直撑下去。 俄军轰炸运输通道的行动,就像隔着墙打老鼠,费力不说,还很难打准。可除此之外,俄军又没有更好的选择。 这场仗打到这份上,已经不只是俄乌两国的较量了。背后是俄罗斯和整个北约的实力比拼。俄军现在能做的,就是不停地炸桥梁、炸仓库、炸集结点,希望能一点点耗尽乌军的战斗力。 可只要德国的工厂还在修坦克,波兰的炮弹还在生产,北约的军援还在继续,俄军的这些努力就像在给不断注水的水池舀水,什么时候是个头啊? 说到底,俄军这也是没办法的办法。认清了兵工厂转移的现实,就只能在运输线上跟乌军死磕。可只要北约不松手,这场消耗战恐怕还得继续下去,受苦的终究是两边前线的士兵和无辜的老百姓。希望这样的日子早点结束吧,再打下去,真不知道还要付出多少代价。

0 阅读:24

猜你喜欢

丹青自由的翅膀

丹青自由的翅膀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