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个表哥,干了一辈子中医,去年刚退休。有天我俩一起喝茶,他跟我唠了几句特别实在的话。 那天阳光正好,表哥泡了壶老白茶,茶叶在盖碗里舒展,茶汤清亮。他呷了一口,慢悠悠说:“你知道我坐了四十年诊,最后悔啥不?不是没评上更高的职称,也不是少赚了多少钱,是年轻时太较真,跟病人吵过架。”我愣了一下,表哥在我心里一直是温文尔雅的,怎么会跟病人吵架? 他笑着摆摆手,说起二十多年前的事。那会儿他刚评上主治医师,心气高,觉得自己的方子没毛病。有个老太太来治关节炎,他按经验开了活血化瘀的方子,让她连喝半个月。结果老太太喝了三天,说胃里难受,来找他改方子。他当时年轻气盛,说:“这方子我用了多少回了,别人都没事,肯定是你没忌口!”老太太急了,说自己啥辛辣的都没碰,两人你一言我一语,吵得脸红脖子粗,老太太最后气呼呼走了,再也没来过。 “后来过了半年,我在菜市场碰见她,跟一个老中医聊天,说喝了人家的方子,胃不难受了,关节也好多了。我凑过去一看,人家在我那方子基础上加了两味护胃的药,就这么简单。”表哥叹了口气,“那时候我才明白,中医讲究‘辨证施治’,不是方子不对,是我没顾着老太太胃寒的底子。从那以后,我坐诊再也不敢马虎,不管多熟的病症,都得仔仔细细问清楚病人的饮食、作息,甚至脾气秉性,生怕漏了啥。” 我端起茶杯,跟着他的话回忆。小时候我总爱去他的诊所玩,他的诊桌前永远排着长队,有老人拄着拐杖来治慢性病,有年轻人捂着肚子来治胃病,还有妈妈抱着哭唧唧的孩子来治积食。表哥总是耐心地搭脉、看舌苔,跟病人聊半天,然后慢悠悠地开方子,字写得工工整整。有次我问他:“哥,你每天看这么多病人,不累吗?”他说:“累啥?病人来找你,是信你,你得对得起这份信任。” 退休前一年,诊所来了个小伙子,二十多岁,总说头晕乏力,去医院查了好几次,啥毛病都没查出来,西医说他是“亚健康”,让他多休息。小伙子急了,来投奔表哥。表哥给他搭了脉,又问了他的生活习惯——小伙子在互联网公司上班,天天熬夜加班,外卖顿顿不离辣,还总爱生闷气。表哥笑了:“你这不是病,是‘作’出来的。” 他没给小伙子开啥贵重的药,就开了些健脾疏肝的普通药材,然后跟他约法三章:晚上十一点前睡觉,少吃辣,每天抽十分钟散步。小伙子半信半疑,拿着方子走了。过了一个月,他又来了,精神头好了不少,说头晕的毛病轻了。表哥又给他调了调方子,还是普通药材,接着嘱咐他按时作息。就这样调了三个月,小伙子彻底好了,特意送来一面锦旗,上面写着“妙手仁心,对症施治”。 “你看,有时候病人要的不是多贵的药,是有人能懂他的苦,帮他找到根儿。”表哥放下茶杯,指了指墙上挂着的《黄帝内经》,“老祖宗说‘上医治未病’,我干了一辈子,觉得最得意的不是治好多少疑难杂症,是劝住了不少‘要生病’的人。有个开饭馆的老板,前年体检查出血压高,总说忙,没时间调理。我跟他说:‘你现在忙,等躺到病床上,想忙都忙不了。’他听了我的话,每天早起跑步,少喝酒,现在血压稳了,还总来跟我喝茶。” 退休后,表哥没闲着,社区请他去开健康讲座,他每周去两次,给老人们讲怎么养生,怎么辨别体质,还免费给大家搭脉。有次我去社区找他,看见他被一群老人围着,有的问“我这膝盖疼咋治”,有的问“晚上睡不着觉咋办”,他都一一耐心解答,脸上带着笑,跟当年坐诊时一样。 临走时,表哥塞给我一本他整理的笔记,里面记着各种常见病症的调理方法,还有他自己总结的养生小窍门。他说:“我这一辈子,没别的本事,就懂点中医。现在退休了,能多帮几个人,心里踏实。” 我捧着那本笔记,心里暖暖的。表哥干了一辈子中医,没赚大钱,没当大官,可他用自己的耐心和专业,给无数人带去了健康和安心。他说的那些实在话,其实就是做人的道理:不管做啥,都得用心,都得对得起别人的信任。就像他泡的老白茶,初尝清淡,细细品来,却有满满的回甘。这样的人生,不轰轰烈烈,却踏实温暖,让人觉得安心又有力量。对此您怎么看呢?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70多岁老中医 都来看老中医
“如果没有中医,我可能已经不在了”,这跟“如果没有中医,中华民族就不可能延续下来
【18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