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毛岸英看望外婆向振熙,问她有什么要求,向振熙却说“我只要10万元。” 这声“10万元”让毛岸英愣了一下。他心里嘀咕,父亲什么时候欠姥姥钱了? 毕竟出发前,父亲再三叮嘱要节俭,不能搞特殊,带的礼物也是人参鹿茸和衣料这类心意之物。老人家看着外孙疑惑的神情,这才缓缓道出其中深藏的往事。 原来,早在多年前,毛泽东为创办“文化书社”传播新思想,急需启动资金却无处筹措。向振熙得知后,毫不犹豫地拿出自己全部的积蓄,还不够,她便找自己的妹妹借了100银元,全部支持了毛泽东的革命事业。 她此刻提出的“10万元”(实为当时旧币,相当于10元人民币),就是希望毛泽东能帮她还上当年欠妹妹的这笔债。 毛岸英立即将此事写信告知父亲。毛泽东收到信后,恍然想起这段往事,立刻从自己的稿费中拿出钱来,并感慨道:“我欠他们的,这辈子还不清了。” 这句话里,藏着多少难以言表的感激与愧疚。 向振熙老人出身名门,知书达理。她的人生历经风雨:丈夫杨昌济早逝,女儿杨开慧英勇就义,她强忍悲痛,在白色恐怖弥漫的年代,冒着生命危险,与儿媳一起将毛岸英三兄弟艰难地护送往上海寻找党组织,这是何等的勇气与担当! 她深知革命之艰险,仍义无反顾地支持女婿的事业,甚至在关键时刻,向家的亲友们多次不顾安危向毛泽东传递消息,帮助他化险为夷。 1950年向振熙老人八十大寿,毛泽东特地派毛岸英回湘致敬。这次回乡,毛岸英谨遵父亲“不搞特殊”的叮嘱,他甚至没有住进乡亲们热情邀请的房屋,而是拆下门板搭成简易床睡在上面。 他还去祭奠了母亲杨开慧,在墓前痛哭失声,为母亲培土,并走访了板仓的多家贫苦农民。 寿宴当天,毛岸英与姥姥、舅舅杨开智、舅妈、表弟留下了一张珍贵的合影。照片中,向振熙老人坐在中间,慈眉善目,笑容欣慰。 她或许在想,外孙已然长大成才,女儿亦可安息。然而,谁也没料到,这竟是毛岸英与外婆的最后一次相聚。不久后,他便奔赴抗美援朝前线,并牺牲在那里,长眠于异国他乡。 家人不忍心将噩耗告诉年事已高的向振熙,她直至1962年以92岁高龄逝世时,或许仍不知晓她牵挂的外孙已先她而去。 向振熙老人那句“我只要10万元”,远远超出了金钱本身的意义。它是一位深明大义的女性对后辈革命事业的无声支持,是一份沉淀了岁月、不求回报却始终铭记于心的信诺。 毛泽东的“这辈子还不清”,道出了对亲友们默默奉献与牺牲的深切感念。历史由宏大的叙事构成,也由这些鲜为人知的细微瞬间编织,它们共同展现了那个年代里,人们如何将家庭情感与理想信念紧密相连。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国内权威媒体报道信源:
1955年全军授衔之前,刘少奇坚持反对给陈毅授元帅军衔,周恩来听闻此事,立马写了
【1评论】【1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