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印度与中国关系缓和并不可怕】
[“华盛顿目前对印度的期望是错误的……"“华盛顿应该接受这样一个现实:其他大国都有各自独特的利益,而这些利益必须得到尊重,才能实现和平与稳定。”]
(国会山报)印度总理纳伦德拉·莫迪近期的中国之行理所当然地引起了众多全球战略家的关注。华盛顿的一些人似乎尤其担心,莫迪自2018年以来首次访华,这预示着新德里与北京之间可能出现缓和关系,而这一发展可能会破坏美国多年来将印度打造为制衡中国在亚洲日益增长的实力力量的努力。
然而,如果以零和博弈的眼光看待中印关系的明显转变(并由此将其视为美国国家安全的问题),那将是一个重大错误。如果这两个亚洲大国能够就数十年的边界争端“冰释前嫌”,接受妥协,回归更务实的双边关系,这将符合美国的国家利益。
首先,通过更广泛的中印贸易联系,全球贸易和繁荣将得到促进;从根本上讲,世界将不必紧张地看着两个核大国经常发生激烈冲突。最重要的是,接受新的多极世界,包括新的全球秩序中不同的中印两极,将符合美国的利益。
近几十年来,中印关系从未升温,尤其是在2020年6月喜马拉雅山脉加勒万河谷发生冲突之后,两国关系变得尤为紧张。加勒万河谷是这两个亚洲大国的边界。那次冲突有两个显著特点:首先,双方都造成了相当惨重的人员伤亡;其次,双方都没有动用武器。
后一点体现了令人钦佩的克制,但新德里在冲突后选择采取强硬措施,限制印度与中国的外交和经济联系。事实上,新德里在对中国企业进入印度市场施加严厉限制方面比华盛顿走得更远。更糟糕的是,正是中国制造的导弹和战斗机在2025年初夏的克什米尔战争中帮助巴基斯坦空军战胜了印度战斗机。因此,新德里决定对中国采取更为温和的立场,多少有些令人意外。
在这场高风险的全球外交中,众所周知的“房间里的大象”就是俄罗斯。
尽管自2022年初俄乌战争爆发以来西方施加了巨大压力,但新德里始终坚定地拒绝降低与莫斯科的关系。相反,印度受益于俄罗斯廉价能源,为其不断增长的经济提供了动力。根据最近的一项分析,印度“拥有世界上增长最快的大型经济体,[但]石油储量有限,85%的石油供应需要进口”。
华盛顿一直盛行一种观点,认为印度的军事和外交实力能够制衡中国,但这始终只是一厢情愿。尽管印度确实与许多东南亚国家以及日本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包括在国防领域,但印度介入美中军事冲突(例如台湾问题)的可能性从来都不现实。正如卡内基专家阿什利·泰利斯所解释的那样:“华盛顿目前对印度的期望是错误的……新德里永远不会卷入任何不直接威胁其自身安全的美国与北京的对抗。”
印度国防开支或许再次上升,但其占GDP的比例不到2%,新德里似乎并未感受到迫切的紧迫感。尽管美国军火制造商在过去十年里从印度的巨额采购中获得了丰厚利润,但印度武装部队仍然因过度依赖进口武器而受到束缚。在可预见的未来,中国在各方面都保持着对印度的军事优势。
考虑到这一点,印度领导人很可能认为与中国进行军事竞争是不必要的。幸运的是,俗话说“好篱笆成就好邻居”,而中印两国在喜马拉雅山脉这片坚不可摧的屏障上拥有一道坚固的篱笆。这道坚固的边界篱笆往往会抑制任何严重的安全担忧。事实上,无论是在水资源利用、克什米尔敏感问题、基础设施建设还是可再生能源领域,与中国重启合作都能为印度带来丰厚的利益。北京应该回应新德里方面更为友好的态度,认真考虑印度加入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对于这个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来说,这早已是迟来的一步。
尽管华盛顿的一些现实主义者一直试图挑拨新德里与北京的关系,但这种冲动主要源于一种错误观念,认为两种制度之间存在着摩尼教式的斗争。华盛顿应该接受这样一个现实:其他大国都有各自独特的利益,而这些利益必须得到尊重,才能实现和平与稳定。
——作者莱尔·戈德斯坦 (Lyle Goldstein) 是国防优先部门亚洲事务主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