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4年,诸葛亮病逝五丈原,远在东吴的兄长诸葛瑾闻讯,急得要亲自奔丧。长子诸葛恪

桃花笺上赋相思 2025-09-15 03:42:15

234年,诸葛亮病逝五丈原,远在东吴的兄长诸葛瑾闻讯,急得要亲自奔丧。长子诸葛恪劝道:“咱们两家早就不是一路人了,你身体也不好,何必去奔丧呢!” 建业城内,秋风萧瑟。 诸葛瑾坐在堂上,手中那封从蜀汉传来的急信,不过寥寥数语,却重如千钧。 “诸葛丞相薨于军中。” 他闭上眼,脑海里浮现的,是几十年前,在琅琊阳都,那个跟在自己身后,总爱问“兄长,我们去哪”的瘦弱少年。 一别经年,再见时,一个成了蜀汉丞相,一个成了东吴重臣。 他们隔江相望,是对手,也是兄弟。 如今,那个曾与他约定要共复汉室的弟弟,先走了。 “备车,去成都。”诸葛瑾吩咐道。 他要去送弟弟最后一程。 “父亲,不可!”一个清亮的声音从门外传来。 长子诸葛恪快步走近,眼神锐利,面色凝重。他一把按住父亲的手臂,沉声道:“父亲三思!您此时去奔丧,陛下会如何想?朝中同僚会如何看?这无异于将整个诸葛家,架在火上烤!” 诸葛瑾猛地抬头,浑浊的眼中满是痛楚:“他可是你叔父!” 诸葛恪回应说:“父亲忘了,咱们两家早就不是一路人了,你身体也不好,何必去奔丧呢!” 这番话,如同一盆冰水,浇在诸葛瑾心头。 他何尝不知这其中的利害。 这些年,诸葛瑾与弟弟书信往来,都要先呈给孙权过目,以证清白。 有一次,他出使蜀汉,与弟弟在成都重逢。两人相对,只谈公事,私下里竟无一言半语。 外人看他们生分,只有他们自己知道,这叫“公私分明”。 可如今,人没了。 那些所谓的“公”,那些所谓的“立场”,在生死面前,还重要吗? 诸葛恪看着父亲动摇的神情,继续说道:“父亲若执意要去,陛下即便不降罪,猜忌的种子也已种下。孩儿在朝中刚刚站稳脚跟,也会因此受到牵连。为了一个已经故去的人,搭上我们全家的前程,值得吗?” “住口!”诸葛瑾一掌拍在案上,气得浑身发抖,“你叔父在你眼里,只是一个‘故去的人’?” 他想起多年前,孙权曾笑着问年幼的诸葛恪:“你父亲和你叔父,谁更贤能?” 诸葛恪答:“臣父更贤。臣父知所事之君,叔父不知也。” 一句话,逗得孙权龙颜大悦,也为诸葛恪铺平了青云之路。 那时,他只觉得儿子聪慧机敏,懂得审时度势。 直到今天,他才明白,在儿子心中,所谓的亲情,早已被冰冷的政治算计所取代。 诸葛瑾缓缓站起身,推开儿子的手,一步步向外走去。 他的背影,在夕阳的余晖下拉得很长,显得无比苍老,也无比孤独。 他没有去成都。 史书上说,诸葛恪“晓譬切谏”,成功劝阻了父亲。 那天之后,诸葛瑾病了一场,再也没有在公开场合提过弟弟的名字。 他只是命人收拾出一间静室,将弟弟生前寄来的书信,一封封地拿出来,反复观看。 夜深人静时,这位在东吴朝堂上以“敦厚仁德”著称的老臣,常常独自一人,对着西边的方向,泪流满面。 他知道,从此山高水长,再也无人唤他一声“兄长”了。

0 阅读:59
桃花笺上赋相思

桃花笺上赋相思

得一玫瑰弃满山野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