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之死:秦国离统一只差一步? 看《大秦赋》,看到白起自刎那幕,弹幕突然炸了:"如果他活着,赵国早灭了!""秦王杀错人了!" 大家吵得凶,可历史真有"如果"吗?这个让六国闻风丧胆的"人屠",到底给秦国带来多大损失?他的死,真的是秦国统一路上的"绊脚石"吗? 白起有多恐怖?他是六国士兵的"催命符" 放在战国,白起就是"移动的绞肉机"。 伊阙之战,韩魏凑了24万大军想围堵秦国。白起带着10万秦兵,像把尖刀直接插进联军软肋——先断韩军粮道,再围魏军主力,一天之内砍了24万人头。此战后,韩国再不敢硬刚秦国,魏国直接缩成"小透明"。 鄢郢之战更狠。楚国是南方霸主,都城郢都城墙厚得能跑马。白起不硬攻,反手挖渠引汉水灌城。三个月后,郢都成了水城,百姓淹死的淹死,跑路的跑路,楚国直接迁都到陈地,从此再没缓过劲儿。 最让六国胆寒的是长平之战。赵括带着45万大军冲上来,白起假装败退,把赵军切成两段。断粮46天里,赵军啃树皮、煮铠甲,最后20多万降卒全被活埋。(注:史学界对"坑杀"数字有争议,但赵军主力确被团灭) 战神之死:君臣博弈的致命转折 这么能打的将军,怎么就死了? 长平之战后,白起本来要乘胜灭赵。可范雎急了——他是秦相,最怕白起功劳盖过自己。于是撺掇秦王:"大军在外太久,不如让赵国喘口气。"秦王听了,下令撤兵。 后来秦王反悔,想再打赵国,派王陵带兵。结果王陵带着十几万人打邯郸,打了八个月连城墙都没摸到,还折了五万多兵力。这时候秦王又想起白起,派人去请。 白起怎么说?"当初不听我的,现在赵国早有防备,去了也是送死。"范雎在旁边补刀:"白起这是公然抗命!" 秦王彻底火了。公元前257年,一道赐死令送到杜邮亭。一代战神,抱着剑倒在荒草里,死前喊了句:"我何罪于天?" 白起一死,秦国亏了什么?三个血淋淋的教训 第一,"歼灭战"祖师爷走了,秦军变"钝刀" 白起打仗,核心就俩字:全歼。不管攻城还是野战,目标从来不是占城池,而是杀光敌军主力。 可他死后,秦国将领像换了批人。比如接替他的王陵,打邯郸就知道堆人,不会"围点打援";后来的王龁更惨,在河东被魏无忌的联军揍得丢盔弃甲。 第二,灭赵的黄金期,永远错过了 长平之战后,赵国是真弱。粮食不够吃,兵源补不上,连贵族家的孩子都被拉去当兵。这时候灭赵,相当于摘熟透的桃子。 可就因为范雎使绊子、白起赌气,秦国错过了这八年窗口期。后来赵国缓过劲,联合魏楚抗秦,秦国再打赵国,每次都得赔上几万精锐。 第三,武将集体"躺平",谁还敢立功? 白起之死,给秦国武将敲了警钟:再能打,功劳太大也是死。 后来王翦灭楚,明明能少带点兵,非得跟秦王要60万大军。为啥?他怕自己功高震主,带少了显得没本事,带多了怕被怀疑谋反。你看,白起用命换来了一个教训:再厉害的将军,也得学会"藏锋"。 历史的余响:人才该怎么用? 这些年看秦国史,最唏嘘的不是白起死了,是秦国明明握着一把好牌,却因为内耗打乱了节奏。 可换个角度想:秦国真不需要白起吗?灭六国最缺的,不就是能啃硬骨头的将军?杀了他,到底是消除威胁,还是自断臂膀? 历史的遗憾,也是成长的代价 白起之死,表面是君臣矛盾,背后是大国崛起的"阵痛"。 他教会我们:再厉害的人才,也需要容身的舞台;再英明的君主,也需要平衡的智慧。 现在再看"杀白起损失多大",答案或许不在史书里,而在每个看这段历史的人心里—— 真正的大国,从不是靠消灭人才崛起的,而是靠驾驭人才。白起的悲剧,何尝不是那个时代的注脚? 你觉得如果白起活着,秦国能提前统一吗?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李广兵败被汉武帝削职归家,闲来无事的李广退居霸陵。某日晚,李广夜饮后回家,在路上
【4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