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023年,62岁寇准去世,穷得连棺材都买不起。宋仁宗拨款让他归葬故土,结果

自然解说甲一 2025-09-13 22:41:23

公元1023年,62岁寇准去世,穷得连棺材都买不起。宋仁宗拨款让他归葬故土,结果走到半路没钱了,棺木停了足足10年。10年后,宋仁宗想起来,又派人去把他挖出来,继续送回故乡。 谁能想到,这位曾力挽狂澜促成“澶渊之盟”、让大宋续命百年的名相,死后连一口像样的棺材都置办不起,当年在朝堂上敢扯着皇帝袖子争论的宰相,竟落得如此结局。 寇准的人生本该是传奇剧本,19岁中进士,年少时酷爱打猎习武,被母亲揍过一顿才专心读书,宋太宗曾夸他“朕得寇准,如唐太宗得魏征”。 1004年辽军压境,满朝文武吓得要迁都逃跑,是寇准把宋真宗“架”到澶州城头,士兵们看见黄罗伞盖,高呼万岁声震野,一箭射杀辽将萧挞凛,最终换来每年三十万岁币的“澶渊之盟”。 但耿直成了他的原罪,宴席上,他当众嘲笑副宰相丁谓“参政国之大臣,乃为长官拂须耶?”丁谓当场羞愤失色,从此恨之入骨。 真宗病重时,寇准又直言刘皇后“出身卑贱”,阻止她干预朝政,这些人都等着报复。 1022年,丁谓联手刘皇后诬陷寇准谋反,一纸诏书将他贬到雷州,彼时雷州是瘴疠之地,寇准住在门窗破败的茅屋中,仍给百姓讲学、兴修水利,但忧愤成疾,一年后便病逝了。 寇准的灵柩北归之路,成了官场倾轧的延续,刘太后表面准了归葬,拨的银两却只够走到半途,押运官吏更是贪污盘缠,行至洛阳时,连雇车马的钱都没了。 宋氏跪求当地官员,无人敢相助,谁愿为一个死去的罪臣得罪太后?棺木只得暂厝荒寺,寺墙斑驳,青灯古佛相伴。 这荒寺一停就是十年,期间朝中无人敢提寇准之名,仿佛这位功臣从未存在,直到1033年刘太后去世,宋仁宗亲政后偶然问起:“寇公归葬否?” 臣僚支吾以对,仁宗才知棺木仍困洛阳,他勃然大怒:“忠臣骸骨暴露,朕之过也!” 仁宗下旨严惩克扣银两的官员,命内库专项拨款,用金丝楠木棺重新收殓,以宰相仪仗护送灵柩,途经汴京时百官迎祭,洛阳百姓披白衣哭拜十里,最终寇准归葬陕西下邽,墓前立起御碑“莱国寇忠愍公旌忠之碑”。 寇准的遭遇映照出北宋官场的荒诞,他主导的澶渊之盟为宋朝省下巨额军费,据《宋史》载,战时每日军耗超百万贯,死后却因几十两银子无法归乡,他一生清廉,家无余财,却因“不会做人”而饱受打压。 更讽刺的是,当年克扣归葬费的刘太后和丁谓,死后皆遭历史嘲讽,而寇准墓至今仍在渭南寇村,为陕西省文保单位,百姓们用“寇竹”“旌忠碑”记住了他,却少有人提太后的贤名。 历史有时像个冷笑话,忠臣枯骨十年荒寺,奸臣权势煊赫一时,但时间终究公平,小人物用香火纸钱刻下的记忆,比史官的笔墨更长久。 信息来源:《宋史·寇准传》载寇准贬死雷州、归葬波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六十六记仁昭雪事。

0 阅读:53

猜你喜欢

自然解说甲一

自然解说甲一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