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为什么不被南宋重用?说出来你可能不信。23岁那年,辛弃疾干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他带着五十个不怕死的兄弟,趁着天黑摸进五万金兵驻扎的营地,把叛徒张安国从酒桌上揪出来,连夜绑回南宋砍了脑袋。 辛弃疾出生在金国控制的济南历城,具体时间是绍兴十年五月十八日,那时候中原已经被金人占据多年。他的祖父辛赞在金国当官,但总教导孙子别忘宋朝的根,常常带他看远处的山河,讲南渡的历史。辛弃疾从小读书习武,学儒家经典,也练骑射剑术,跟当地年轻人一起议论时事,准备将来有所作为。绍兴三十一年,金主完颜亮南侵,中原各地起义不断。辛弃疾二十一岁时,拉起两千人队伍抗金,带兵器驻扎山寨,袭击金兵小队,抢粮扩充势力。不久,这支队伍并入耿京的义军,辛弃疾当掌书记,管文书印信。义军营地在海州,士兵日常操练。 义军里有个和尚义端偷帅印想投金,辛弃疾听说后单骑追上,在路上截住义端,直接杀掉,拿回帅印交给耿京。这事让耿京对他信任加深,提升他的位置。辛弃疾劝耿京归附南宋,耿京同意,派他和贾瑞南下建康见宋高宗,带回耿京的天平节度使任命诏书。两人过淮河,穿越边境,到达建康呈上归附书。高宗发诏,任命耿京节度使。辛弃疾带诏北返,途中过关顺利。 绍兴三十二年正月,辛弃疾北返时在海州得知耿京被张安国杀害,张安国带部分义军投金,金人封他济州知府,营地在济州城外,有五万金兵。张安国本是耿京部将,为私利杀主帅投敌。辛弃疾集结义军残部,选五十骑士,包括王世隆等,直奔金营抓人。他们夜间出发,接近营寨后潜入,找到张安国所在帐篷。张安国正与金将饮酒,辛弃疾等人冲进,绑住张安国,带出营寨。上马撤退时金兵追赶,他们南下抵达建康,将张安国交给朝廷。张安国审问后在杭州斩首。 这个事件在史书里有记载,如《宋史》提到辛弃疾绑张安国归来,金将追不上,斩于市。但人数五十和金兵五万出自洪迈的《稼轩记》,非正史核心,可能有夸张。实际行动可能是里应外合,事先部署,带走部分义军。事件让辛弃疾名声大振,宋高宗任命他江阴签判,开始南宋仕途,时年二十五岁。但这事也暴露他的狠辣作风,南宋朝廷对他有戒心,怕这种能杀伐的人不好控制。 张安国作为叛徒,杀耿京投金,求荣华,这种行为在历史上被视为卖国。辛弃疾抓他,体现对叛徒的零容忍,但也显示他行事极端,不留余地。南宋对这类归正人总有疑虑,担心他们效仿张安国反复。事件虽功劳大,却没换来重用,反而加深朝廷猜忌。 辛弃疾归宋后,上《美芹十论》和《九议》,建议练兵北伐,收复失地。但朝廷主和派主导,隆兴北伐失败后更保守,他的提议没人理。因归正人身份,他被当外人,先做江阴签判,管地方事,后调湖北转运判官,负责粮饷。湖南安抚司参议官时,镇压茶寇起事,抓首领重刑处置,得罪地方势力。乾道八年知滁州,修水利促农业。淳熙元年知潭州,建学校。迁江西提点刑狱,审案公正,但直言批官吏贪腐,遭弹劾。淳熙八年免职,闲居带湖十年,种田度日。 绍熙五年起用福建提刑,查监狱释冤囚,后知福州兼安抚使,治吏罢贪官,上疏议战又被罢。庆元四年居铅山瓢泉,隐居栽树。嘉泰三年召兵部侍郎,称病拒。开禧三年浙东安抚使,知镇江府,布置防务,上北伐计划,未执行,罢官。德祐三年十月初三病逝铅山,六十八岁。朝廷追赠少师,谥忠敏。他的词作流传,表达对故土志向和朝政失望。 辛弃疾不被重用,主要因归正人身份,南宋歧视北方投奔者,给闲职防备。没带军队投,只少数人,起步低。主战派,在主和朝廷孤立,得罪权贵。性格刚直,不拉帮结派,屡遭劾奏。朝廷怕他军事才能强,疑心造反。南宋官僚僵化,崇文抑武,文官集团护私利,压制武将。辛弃疾虽政绩好,如兴农修水,建飞虎军备战,但总被调职弹劾,仕途起落。
辛弃疾为什么不被南宋重用?说出来你可能不信。23岁那年,辛弃疾干了一件惊天动地的
只言片语里
2025-09-11 18:21:41
0
阅读: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