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失去中国市场后,大量水果烂地里卖不出去,现在开始后悔得罪中国? 几年前,越南榴莲凭借地理优势和价格优势,迅速涌入中国市场,一度风头压过泰国,出口额连年飙升,2023年达到21亿美元,2024年更是突破32亿美元。 那段时间,果农们生活水平明显改善,仿佛找到了通往财富的捷径。 可过度依赖单一市场本就存在风险,而榴莲产业在急速扩张中忽视了质量管理,大量农户过量使用化肥,土壤中重金属逐渐积累,食品安全隐患随之放大。 2025年前四个月,出口额骤然下滑,仅剩1.83亿美元,同比下降超过六成,对华出口更是暴跌七成。 真正压垮市场的是中国的食品安全红线,镉超标、工业染料等问题被查出后,15家包装厂和18家果园的资格遭到暂停。 为了确保安全,中国对越南榴莲实施百分之百开箱检查,并要求出具完整检测报告,可全国不足十家的检测机构根本无力消化庞大货量,结果就是集装箱滞留港口,榴莲在高温中腐烂,果农看着辛苦一年的劳动化为泡影。 越南方面虽然迅速提出建立“镉预警地图”,并着手改良土壤,但这一切只能算亡羊补牢,失去信任容易,想要重新进入市场却难上加难。 越南榴莲遭遇滑铁卢时,其他国家的水果商早已盯紧中国市场,泰国动作最快,依托中老铁路的冷链专列,把运输时间从过去的半个月缩短到两天,运输损耗降下来,价格还比越南更低。 在广州江南市场,泰国金枕榴莲的批发价从1200元跌到七百多,迅速俘获了消费者。 菲律宾则选择走稳健路线,他们吸取了越南的教训,榴莲协会组织果农学习中方标准,从施肥到采摘全程规范化,这样做虽然增加了成本,但也换来了稳定的市场份额。 澳大利亚的故事更长,为了让大陆苹果进入中国,他们整整等待了十五年,在这期间,不断改善果蝇防治,建立溯源体系,甚至追加冷链设备投入,虽然生产成本直线上升,但换来的是长期准入资格和高端定位。 除了各国的努力,物流升级同样起到决定性作用,中老铁路带动榴莲等热带水果的进口量同比增长九成以上,大幅压缩运输成本,谁能抓住这一通道,谁就能在市场竞争中多几分胜算。 在外部竞争加剧的同时,中国本土的水果产业也开始发力,海南榴莲凭借“树上熟”的卖点,迅速打开局面。消费者发现这种榴莲不仅新鲜,口感也更佳,而且价格只有进口榴莲的一半。 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批发市场,本土榴莲常常供不应求,按照规划,到2028年,海南榴莲有望满足国内十分之一的市场需求,这个比例看似不高,却能有效撼动进口商的格局。 越南榴莲的遭遇,让台湾凤梨的经历再次被提起,曾经对大陆市场依赖度极高,但禁令一出,大量凤梨在岛内滞销,价格暴跌,补贴也救不了果农的困境。 这一案例表明,过度依赖单一市场,最终都会把自己逼到绝境,海南榴莲的崛起,恰恰说明中国不仅是全球水果消费大国,也具备通过自给自足改变市场格局的能力。 经验教训已经非常清楚,想要在中国站稳脚跟,不能只看眼前的销量,而是要考虑长期的信任与品牌形象,对于那些心存侥幸的出口商,中国市场的崛起意味着压力,也意味着重新审视自身产业的机会。 把视线拉远,中国市场对全球水果产业的吸引力从未减弱,澳大利亚大陆苹果在协议签署后终于迎来进入中国的机会,但前提是满足严格的病虫害管理、冷处理程序和全链条溯源系统,这样的要求并不是为难,而是为了确保消费者的安全和品质。 越南的困境则说明,缺乏检测能力与源头管控,最终必然被淘汰,实验室数量有限、农药残留问题反复出现,哪怕短期能冲高出口额,长期也会因信誉丧失而失去市场。 相比之下,那些愿意投入成本,建立标准化流程的国家,才能在竞争中真正分得一杯羹。 中国庞大的消费能力和政策环境,决定了它是所有水果出口国无法绕开的目标,可面对这个市场,谁若想靠投机取巧,就只能尝到自食其果的滋味。 真正想长期获益,必须把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当作头等大事,这既是机会,也是挑战。 (信息来源:国际果蔬报道--榴莲出口暴跌75%,越南公布镉污染原因,更多水果正收到警告……)
[太阳]失去中国市场后,大量水果烂地里卖不出去,现在开始后悔得罪中国? 几年前,
梦幻星辰醉梦
2025-09-11 16:42:33
0
阅读: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