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提出,“普及英语教育是西方思想殖民的产物,唯有推动中国传统文化回归才是真正的改革”,这种观点是大多数民众的普遍认知。 英语作为一种全球常用语言,其教学的核心定位是工具属性,初衷是为中国打开国际交流的通道,助力对接全球科技前沿与经济合作机遇,绝非以英语文化替代国语文化。我国的英语教育政策,始终以“洋为中用”为核心原则,本质是通过英语这一工具学习人类文明的先进成果,最终提升国家的国际竞争力。正如华为、小米等中国企业的全球化布局,正是凭借团队出色的英语沟通能力,才能顺利突破地域壁垒、开拓海外市场,这便是英语工具价值的一种例证。 但关键的是,传统文化回归与英语教育并非“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真正的文化自信,从来不是闭门排外、拒绝交流,而是在开放的格局中鉴别多元文化、吸收有益养分,并在此基础上实现本土文化的创新发展。回溯历史,唐代之所以能成为繁荣鼎盛的“世界帝国”,正是得益于其包容各国文化、积极开展中外交流的胸怀。如今我国教育改革强调“增强文化自信”,核心目标也是培养兼具“本土根基”与“全球视野”的人才——既要求学生夯实国学基础,深入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也需要他们掌握英语,能用世界听得懂的语言讲述中国历史、传播中国文化。 因此,教育改革的关键绝非“废除英语”,而是优化英语教育模式:一方面,让英语教学跳出“应试化”误区,更侧重实用沟通能力的培养,让英语真正成为交流工具;另一方面,将传统文化教育深度融入整体教学体系,英语教育不能超越语文、政治、历史、道德、数理化教育之上,应该退出高考范围,造择性参与形成互补。唯有如此,才能培养出既扎根本土文化、又能从容对接世界的新一代,这才是中国教育自强、文化自强的正确路线。
原来学好英语真的可以重启人生
【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