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校一位领导的随口之言最近在本地教育圈搅起波澜。他称 “特别优秀的学科骨干,不宜

大漠成王 2025-09-10 18:33:04

邻校一位领导的随口之言最近在本地教育圈搅起波澜。他称 “特别优秀的学科骨干,不宜过早评高级职称,不然容易躺平”,这番半开玩笑的话,让不少一线教师憋了火,也让家长和其他学校管理者吵翻了天。       某重点中学的李老师教龄刚好 10 年,去年带的高三毕业班高考本科上线率比上年提高 18 个百分点,还牵头完成了一个市级教研课题,按条件完全够得上评高级。可提交材料时,校领导找他谈话,说 “再等等,年轻人别太早拿高级,容易没冲劲”。李老师翻着写满红笔批注的备课本,声音带着委屈:“我每天早上 7 点到学校,晚上 11 点才走,光学生错题本就改了三大本,怎么就成了‘怕躺平’的对象?” 和他同组的 3 位市级学科带头人也有同感,他们提到,高级教师分 7、6、5 三个档位,就算评上 7 档,想升到 5 档,每年至少得有 1 节区级优质课、1 个校级以上课题,“这些硬骨头啃都啃不过来,哪有时间歇着?”       学生家长陈女士的孩子在读初二,班主任是去年刚评上的高级教师。她拿出手机里的班级群截图给人看:“每天晚上 10 点多,老师还在群里发每个孩子的作业批改情况,周末主动留两个小时给学困生补课,一分钱不收。” 陈女士觉得,好老师都在乎学生和家长的口碑,“职称是对他们能力的认可,只会让他们更上心,哪能躺平?”。       城郊一所乡镇中学的赵校长却觉得那位领导的担心不是没道理。他说 5 年前学校有位教师评上高级后,直接找他申请从初三调到初一教美术,“说不想再带毕业班操心,教研活动也不参加了,确实影响了团队氛围”。但赵校长也承认,问题出在学校没跟上激励措施,“当时没给高级教师设名师工作室,也没安排带青年教师的任务,人家没奔头,自然就松劲了”。       省教育研究院的数据显示,全省评上高级的教师中,82% 在第二年还产出了区级以上教学成果,真正 “躺平” 的还不到 5%。有省会城市的重点中学试过给高级教师定 “任务清单”,每年要带 2 名新教师、开发 1 门校本课程,同时从绩效里拿出 15% 奖励,实施三年,这些教师的教研成果比之前翻了一倍。       这场争议的核心不是评不评高级,而是怎么让优秀教师持续有动力。与其担心他们躺平卡职称,不如多搭平台给够认可。

0 阅读:0
大漠成王

大漠成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