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江西泰和,一个13岁的小伙跟着红军走了,投奔在队伍里的舅舅,家里留下

虎虎聊娱乐 2025-09-10 15:34:12

1930年,江西泰和,一个13岁的小伙跟着红军走了,投奔在队伍里的舅舅,家里留下了一个刚结婚不到一年的15岁的媳妇。 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一个江西泰和的少年突然离家,投身革命洪流,留下年幼媳妇独自面对乱世,谁知这一别竟牵扯出跨越半个世纪的生死情缘与家国大义? 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江西农村,革命浪潮正汹涌而来,中国工农红军在赣南一带开辟根据地,推动土地改革,穷苦老百姓看到希望,纷纷投身其中。泰和县地处赣江中游,山多地少,农民日子苦,地主压榨重,国民党统治下,社会动荡不安。早婚风俗在乡村很常见,父母为稳固家庭,从小给孩子定亲,图个后路。易耀彩生于1917年,家在泰和苑前乡螺岗村,父母是普通农民,父亲还参加过地方苏维埃工作。1928年,父母给他娶来比他大两岁的张凤娥,她逃荒到此,两人年纪小,婚后也没真正过日子,就帮忙家务。1930年,红军影响扩大,易耀彩舅舅已在队伍里,父亲为护儿子,把13岁的他送到舅舅身边。张凤娥留在家,照顾公婆,守着这个家。那时候,战争频繁,家庭分离是常态,很多青年为改变命运,离开家乡。 易耀彩加入红军,先干后勤活,1931年入党,编入红八军团,当战士。1934年,中央红军战略转移,他随队上路,前有堵截,后有追兵,饥饿寒冷疾病缠身。途中传回家乡消息,国民党还乡团回来,针对红军家属报复,易家公婆遇害,张凤娥被藏在麦田,侥幸逃生,她安葬公婆,继续守家,拒绝改嫁。易耀彩得知后,舅舅劝他坚持,只有活着才能为家人报仇。他咬牙走过草地,翻过雪山,逐步成长。1938年,在晋察冀根据地,他任34团团长,率队打击日寇。组织介绍河北阜平的范景阳给他,她是卫生员,两人组建家庭,支持彼此工作。 抗日战争中,易耀彩指挥部队设伏,多次重创日军。解放战争时期,他任冀察军区参谋长、三纵队副司令员、一野第六十三军副军长兼参谋长,参加西北战役,立下功勋。1950年,任海军青岛基地司令员,加强沿海防御。1953年,去苏联海军学院学习,1958年回国,任海军潜艇学校校长、北海舰队第一副司令员和政委,直至1985年任海军军事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他是中共第九届中央候补委员。 1955年,易耀彩获少将军衔、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57年,他携范景阳回泰和祭祖,乡亲欢迎,一老人告知张凤娥还活着,一直独居守家。易耀彩见到她,感动不已。范景阳了解情况,从夫妇津贴中拨钱,确保张凤娥生活,三人如一家。张凤娥有机会再婚,但未改初衷,这让易耀彩愧疚。   此后,易耀彩全力投身海军建设,指挥舰艇训练,提升国防力量。1990年,他病逝,嘱范景阳将骨灰分成两份,一份洒在青岛,一份葬老家。1996年,张凤娥去世,范景阳决定将其与易耀彩合葬,实现生不能同,死能同穴。 这个故事反映了革命年代的牺牲精神,易耀彩从少年战士到共和国将星,经历了血火考验,体现了共产党人的忠诚。张凤娥的坚守,范景阳的大义,展现了妇女的坚贞与担当。那时代,很多人像他们一样,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换来新中国和平。易耀彩的舅舅在长征中鼓励他,突出亲情在革命中的作用。家乡泰和如今发展变化大,但不忘历史,教育后辈传承红色基因。  

0 阅读:0
虎虎聊娱乐

虎虎聊娱乐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