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任北大副校长的季羡林曾说:“大多数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是凑数的,为了一口吃的,天天奔波操劳,绞尽脑汁各种算计,无非就是换一个大点的饭碗,其实和飞禽走兽没啥区别,如果说贡献的话,也就是传宗接代,让世界多一些凑数的。” 这话听着挺扎心,却悄悄在好多人的朋友圈和短视频里火了起来。尤其配上深夜加班的灯光、地铁里疲惫的背影,好像一下子说中了无数人的心事。 连国学大师都这么讲,咱们平凡人是不是真的就不用再那么拼了? 但季羡林说这话,可不是为了打击谁。他这一辈子,本身就是从苦日子里熬出来的。出生在山东一个穷困的农民家庭,很小就离家读书,后来靠着一股劲儿,硬是读到清华,又去德国留学。 在国外的那些年,并不光鲜,他一边啃着干面包写论文,一边想着远方的家乡和亲人。母亲病重离世的时候,他甚至因为战乱回不了国,只能把痛苦埋在心里。 等到功成名就当上了北大副校长,被外界捧成“国学大师”“国宝级学者”,他心头却始终有个洞补不上。 他说如果有来世,自己情愿不读书、不留学、也不当教授,只想留在母亲身边,种点地、娶个媳妇、平静过日子。什么名望地位,什么幸福尊荣,都比不上待在母亲身边,哪怕她一字不识。 就算是他,人生也没有十全十美。他和妻子相守一生,感情稳定,但晚年却和儿子闹翻,甚至一度决裂。 名气再大,他也会感到孤独,也要面对冷清的房间、回不去的从前。所以他说“不完满才是人生”,这不是风凉话,而是他真实活过的体验。 其实季羡林之所以写下这些,不是叫我们放弃努力,而是换一个眼光看生活。他写了一本书,叫《心安即是归处》,里面讲“尽人事而听天命”。 意思是你当然要尽力,但别把结果攥得太死,成也好、败也好,别让它把你整个人吞没。 真正的意义不一定得多宏大,可能就是一粥一饭的温暖,父母健在、儿女平安,一家人无病无灾地在一起。哪怕粗茶淡饭,也能过得开心知足。 现在很多人活得累,就是因为被绑在一条看不见尽头的赛道上。一毕业就得升职加薪,买房子结婚生娃,接着为孩子教育拼、为养老拼。 好像慢一点就会掉队,停一下就是失败。社交媒体上还整天刷到别人晒“完美人生”,比来比去,焦虑就越滚越大。 有些人拼命“内卷”,加班学习样样不落;有些人干脆“躺平”,低欲望活着。但这两头,其实都挺难受。 读读季羡林,或许能让你喘口气。他不说空洞的安慰话,只告诉你,承认平凡、接受不完美,反而能安心活出自己的节奏。 哪怕就是“凑数”的,也可以凑得踏实、有温度、有尊严。意义不是别人定的,是你自己一天天日子过出来的。 说到底,大多数人的生活,就是在生存的夹缝里找一点喘息的空间。早晨赶地铁,晚上加班点外卖,日复一日循环着。 肩上扛着房贷车贷,身边老人小孩要照顾,朋友渐渐疏远,社交成了应付。你也许曾盼着人生有个转折,比如突然有钱、成功翻身,但等着等着,时间就这么过去了。 然而,就算在这样的循环里,也能找到一点属于自己的光。季羡林到了晚年,喜欢养猫、看荷花,在平凡小事里体会温暖。 他说“独处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境界”,不是逃避,而是学会跟自己相处。所以你看,他并不是否定奋斗,而是提醒我们——别跑得太快,忘了为什么出发。 你活着,不是为了活成别人眼中的标准答案,而是写出自己的题目。哪怕一生平凡,只要你认认真真对待过、真心实意爱过、实实在在努力过,你这趟人间就没白来。 信息来源: 海峡网--季羡林《心安即是归处》:多数人来到世上就是凑数的,为了一口吃的,不辞辛劳,和飞禽走兽没啥区别。要说贡献的话,就是传宗接代,让世界多一些凑数的
曾任北大副校长的季羡林曾说:“大多数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是凑数的,为了一口吃的,天
良奥谈娱乐圈
2025-09-10 12:38:37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