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有个书生姓李,参加进士考试十多次都没考中。他四处漂泊,几乎没了活下去的念头。一天,在长安的旅店里,李生忽然觉得自己的灵魂和身体分离开来。 他只觉身子轻飘飘的,像云气一样飘游起来,渐渐飘过一些荒丘废墟,不知道是哪里。 过了很久,他望见一座城墙,就快步朝那里走去。又看到很多人,呼喊着往来奔走,车马喧闹,十分热闹。 不一会儿,一个穿白衣服的人快步走来,向李生行礼。 李生问:“你是我以前的雇工吗?” 那人说:“小人是您十年前使唤的张岸啊。那时候跟着您在泾州,不幸比您先死了。” 李生又问:“你在这里做什么?” 张岸回答:“自从到了这里,就侍奉柳十八郎,很受他差遣。柳十八郎现在是太山府君的判 官,地位非常高,每天要判决很多案子,匆忙间很难见到他。您和柳十八郎不是有往来吗?现在您需要见他,我先进去通报。” 过了一会儿,张岸出来,带李生走进一座大衙门。正北方有座大厅,红柱子白墙壁,非常壮丽。又走过西厢房下的一道侧门,门外大多是穿黄衫、绿衫的人。还看到穿红紫官 服、手持朝板站着的人,穿白衫、露着发髻靠在墙上的人,有戴枷锁被人牵着等命令的人,有抱着公文、偷看门口准备进去的人,大概有几百人挤在一起。 李生正要进门,张岸向众人挥手说:“有客人来了。” 那些人立刻低下头让开道路。 很快,传讯的人就请李生进去拜见。一个穿紫色官服的人站在台阶下,李生快步上前行礼,抬头一看,原来是过去的秀才柳澥。 柳澥仔细看着李生,十分惊讶:“本来不该和您相见的。” 说着就请他上坐,两人亲切地交谈,和过去一样。 柳澥说:“阴间和阳间是不同的路,今天您来这里,实在是意料之外的事。是不是有人胡乱把您引来的?我幸好在这里任职,会为您处理的。” 李生说:“我来这里,没人召唤。” 柳澥沉吟了很久说:“这本来是有定数的,但您还是应该尽快回去。” 李生说:“我这辈子苦于贫穷,老朋友现在身居要 职,不能帮我一把吗?” 柳澥说:“就算我在世间做官,难道能拿公家的事满足私人的欲 望吗?如果有这样的想法,惩 罚是逃不掉的。不过要想知道自己的禄 命,我还能帮您查查。” 于是命令旁边一个穿黄衫的小吏:“带李二郎到曹司,给他看看未来三几年的行事经历。” 李生跟着小吏退出来,走过大厅东边,进入另一座院子。院子里有四间大屋,大概六七间房,窗户都开着。满屋子都是大书架,放着黄纸、白纸的书册,各有标签,一行行一列列多得数不清。 小吏在一个书架前停下,抽出一卷文书,用手翻过去几十页,又倒着翻回十几行,让李生读。 文书上写:“李生到大和二年停止科举考试。这年五月,得到二百四十贯钱。” 旁边用红笔注着:“这笔钱是伊宰卖庄园的钱。” 又写:“到三年得到官 职,俸禄和张 平子有关。” 读到这里,小吏就把文书合上了。李生恳请看剩下的内容,小吏坚决不答应,就把他带了出去。 又经过一道门,门扇斜开着。李生探 头往里看,见是四间大屋,屋里全是床榻,上面各有几百颗铜印,还夹杂着红斑蛇,大小有几百条,再没有别的东西。 李生问小吏:“这些是做什么用的?” 小吏笑而不答,于是回到柳判官那里。 柳澥对李生说:“不是老朋友,您也到不了这里。本想再留您一会儿,又怕耽误您回去。” 两人握手告别,柳澥又对李生说:“这里很难得到扬州的毡帽子,以后请您送一顶来。” 随即对张岸说:“可以带一两个办事的人手,加上坐骑,送李二郎回去。不要胡乱引他经过别的地方,以免惊动活人的阳气。” 李生走到府衙外,骑上借来的马,马快得像风一样,两个人在前面引路,张岸牵着缰绳。一会儿到了一个地方,天地一片漆黑,张岸说:“二郎保重。” 李生好像被推落进大坑里,随即像从梦中醒来。这时天快亮了,他的身体还在昨晚发愁坐着的地方。 从这以后,李生就不再有参加科举的念头了。 过了几个月,他越发穷困饥饿,难以忍受。 李生几年前,曾被伊慎的儿子们求着做妹夫,当时他正一心想考功 名,就没有答应。到了这时候,有人又提起这件事,李生就欣然同意了。 不到十天,就成了亲。伊家有五个女儿,四个已经嫁人,李生娶了蕞小的那个。 他的大舅子伊宰,正要卖掉城南的一处庄园,得到一千贯钱,准备全部分给五个妹妹做嫁妆。李生成婚后,立刻领到了二百贯。 四个姐姐说:“小妹蕞小,李郎又穷,我们各自再拿十贯帮助他们吧。” 因此,李生正好得到二百四十贯钱。 这一年,他用这笔钱参加选 官,大和三年春天,被任命为邓州向城尉。 任职几个月后,他在县城外散步,在残破的城墙和杂草之中,看到一块古碑,文字磨损得看不清了。李生让人擦掉碑上的苔藓,仔细辨认碑上的题字,原来是晋朝张衡的碑。 这时他才明白 “俸禄和张 平子有关” 的意思,真是太清楚明白不过了。 本篇故事源于《河东记》,真是人生境遇自有时序啊。#民间故事#
唐朝有个书生姓李,参加进士考试十多次都没考中。他四处漂泊,几乎没了活下去的念头。
史迹追踪者
2025-09-10 10:42:59
0
阅读: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