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场里待久了,发现个挺有意思的现象:不少普通家庭出身的人,能力明明不差,却总透着股“小心翼翼”的劲儿。
开会时明明有想法,怕说错话就憋着;
同事提个不合理的要求,不好意思拒绝就硬扛;
领导稍微皱下眉,就开始琢磨“是不是我哪里没做好”。
反观另一些人,能力差不多,却活得特别“舒展”——不用刻意讨好谁,该表达时敢开口,该拒绝时不含糊,反而更容易被重视。
这两种人的差距,说白了不在能力,而在“主场意识”。
前者总把自己当“外人”,靠讨好换安全感;
后者把自己当“主人”,用脑子搞协作,主动权一直握在手里。
咱们普通家庭的孩子,从小听的最多的话大概是“少出头,别惹事”“听话才会被喜欢”。
这种环境下长大,很容易把“讨好”当成生存技能——觉得只要不得罪人、多帮点忙,就能混得顺风顺水。
一、可到了职场才发现,这套逻辑根本行不通。
1.讨好换不来真正的认可
你以为“多干活、少反驳”能让大家喜欢你,结果往往是“干了一堆杂活,却没人记得你的好”。
2.越迎合越容易内耗
过度在意别人的看法,人会活得特别累。精力全花在“猜心思”上,哪还有劲儿干正事?
二、培养主场意识不用硬来,关键是把注意力从“让别人喜欢”转移到“推进工作”上。
1.开会发言前,先给自己“定个调”
很多人开会不敢说话,就是怕“说不好被嘲笑”,一紧张就满脸堆笑,想靠讨好缓解尴尬。
其实你只要默念一句:“我是来推进工作的,不是来讨喜欢的”,心态立马就变了。
2.被表扬时,别光顾着“沾沾自喜”
普通家庭的孩子,好不容易被夸一次,要么手足无措说“这是我应该做的”,要么激动地说“我花了好多心思”,反而显得不大气。
其实简单一句“大家支持到位”,效果就好很多。
三、培养“主场意识”的3个小技巧,简单又管用
1.每天花5分钟“明确目标” 。
带着目标做事,就不会总纠结“别人怎么看我”,精力自然更集中。
2.提前“彩排”常见场景。
提前备好“套路”,遇事就不会慌不择路地去讨好。
3.从小事积累“自信”。
主场意识说到底是靠自信撑起来的,而自信来自“做成事”。每做成一件小事,就告诉自己“我靠能力就能立足”,慢慢就不会总想着靠讨好换认可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