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日本早就跨过了实力关,但心理关双方始终没有跨过去,所以两国社会都有一种“意难平”。 日本社会的“意难平”源于不甘心。近现代百余年的领先,让日本人对中国仍存强烈的心理优势。 二战的失败虽然与中国直接相关,但日本社会并不承认是中国的胜利,所以长期以来都竭力否认侵略历史。 日本自甲午战争以来的对华优越感已达百余年,常年居全球第二经济大国地位,而且GDP被中国赶超的速度过快,心理上的不平衡未能马上消解,难以平常心看待中国崛起。 这种心理失衡使得日本决策层始终延续“以小博大”的赌国逻辑。2024年《防卫白皮书》用67页渲染“中国威胁”,却仅用3行承认“自卫队舰艇数量降至中国42%”。 日本媒体刻意营造的“信息茧房”也加剧了这种认知偏差。 《周刊Post》等媒体虽承认解放军现代化速度惊人,却仍鼓吹日本“大鲸”级潜艇能突破中国反潜网、“最上”级护卫舰科技“超越中国”。 中国社会的“意难平”则是很屈辱。 这种屈辱感是日本社会强加的——如果日本能在二战后如德国一样主动与法西斯切割,与中国一起站在反法西斯的一边同仇敌忾,那中国社会就不会存在这种强烈的历史屈辱感。 可惜日本选择了另一条路。近年来日本新版教科书继续篡改二战历史,淡化甚至删除有关“慰安妇”、细菌战、化学战等内容。 2025年上半年日本至少发生了27起针对中国人的袭击,平均每周至少1起,手段也从涂鸦升级到了持械伤人。 日本右翼政客的言行更令人愤慨。有日本参议员公开宣称:“日本军队是世界上最有绅士风度的军队,恪守不烧、不奸、不杀。” 这种完全违背历史事实的言论,无疑是对受害国人民的二次伤害。 关于“七七事变”,日本国内也存在大量歪曲事实的说法。历史档案明确显示,早在1937年初,日本就绘制了详尽的东亚形势图解,标注了中国各省资源、军事部署等信息,做好了全面侵华的准备。 中日之间的心理关难以跨越,背后是历史记忆与现实利益的复杂交织。 历史问题的“安全化”使其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因素嵌入中日关系结构,从身份认同、本体安全、国家战略与威胁认知等方面对中日安全关系发展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中国的受害者身份认同与日本的自我优越认同和受害者身份认同存在裂痕,导致双方互将对方视为最大的“他者”。 中国以御辱图强的抗战精神来实现民族复兴与和平发展的中国梦,而日本新保守派则利用中日间的“恶性联动回路”,通过“摆脱历史”“利用历史”来实现其修宪、强军的“正常大国”梦。 历史修正主义在日本的泛滥使中国担心日本重走军国主义道路,日本则担心中国重新复兴后的对日复仇情绪和清算意愿。这种相互猜疑和恐惧使得中日关系难以真正改善。 真正的中日友好不应建立在对历史的遗忘或扭曲上,不应是对日本右翼行为的无原则包容,更不应是表面文章下的利益交换。 日本必须真诚面对历史,停止否认南京大屠杀等战争罪行,约束右翼政客的挑衅言行。 欧洲的经验值得借鉴。德国通过立法严禁美化纳粹,总理勃兰特的“华沙之跪”赢得国际尊重。反观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政要否认南京大屠杀等行径,暴露其军国主义阴魂不散。 中日是搬不走的邻居,两国关系的健康发展符合双方根本利益。 但“友好”不能成为回避矛盾的借口,更不能成为某些势力谋取私利的工具。只有直面问题、妥善处理分歧,才能构建真正可持续的中日友好关系。 中国不忘历史,但不是为了延续仇恨;中国珍视和平,但绝不会以牺牲核心利益为代价。 中日关系的健康发展,必须建立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基础上。 参考资料:胡继平:日本对华的“心结”该打开了——环球网
中国对日本早就跨过了实力关,但心理关双方始终没有跨过去,所以两国社会都有一种“意
竹韵清风起
2025-09-09 13:18:52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