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人在研究毛泽东时,一直有个疑问,中国自古从来都不缺人才,为什么只出了一个毛泽东?未来还会不会有第二个毛泽东? 毛泽东诞生的时代,正是清朝帝国极具腐败的时候,西方盗贼乘虚而入,一个文明大国逐渐被瓜分。在西方人眼里,这样的中国奄奄一息,被瓜分完是迟早的事,然而没想到,竟然出了一个毛泽东,让中国改天换地。 为什么?这是西方人一直搞不懂,在西方人眼里,主要有三个问题一直搞不懂。 第一:毛泽东出生在农村 在西方人的传统认知体系里,那些能够在历史长河中留下浓墨重彩一笔,成为显赫大人物的,大多有着令人瞩目的出身背景。像华盛顿,出生于弗吉尼亚的一个大种植园主家庭,优渥的家境为他提供了良好的教育与社交资源,使其从小便能接触到政治、军事等领域的前沿理念与实践机会。拿破仑同样出身于科西嘉岛的贵族家庭,尽管家族彼时已有所衰落,但贵族身份依旧赋予了他进入军校学习,以及早期参与政治军事活动的便利条件。 然而,毛泽东却截然不同。1893年,他出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的一个农民家庭。父亲毛贻昌早年因家境贫寒,不得不外出当兵,退伍后通过辛勤劳作与精明的商业头脑,逐渐改善了家庭经济状况,但本质上依旧是农民出身。毛泽东自幼便参与家务和农活,深刻体验着农民生活的艰辛与不易。在韶山冲的私塾开启求学之路后,他在传统的儒家经典学习中汲取智慧,同时也没有被书本知识完全束缚。随后辗转至湘乡东山小学堂、湘乡驻省中学等新式学堂,在那里接触到了来自西方的先进思想与变革理念,如康有为、梁启超的立宪派思想等,这极大地拓宽了他的视野。 或许正是这样的农村出身,让毛泽东从根源上贴近广大底层民众,深刻知晓他们的苦难、诉求与力量。他没有西方传统意义上大人物的优越出身,却拥有着对最广大人民群众最真挚的情感与最深刻的理解,这成为他日后领导中国革命,发动群众、依靠群众的重要基石。 第二,毛主席从没有上过军校,从哪里学得打仗? 从常规军事教育路径来看,诸多著名军事家都有着军校学习经历,系统学习军事理论、战略战术等知识。例如苏联的朱可夫元帅,毕业于伏龙芝军事学院,在学院中接受了全面且专业的军事教育,为其日后指挥大规模战役奠定了坚实基础。 但毛泽东从未踏入过军校的大门。他仅在18岁时参加了湖南新军,这段经历不过半年时间,与那些接受长期专业军事教育的将领们相比,显得极为短暂且基础。然而,毛泽东却在之后的革命斗争中,展现出了卓越非凡的军事才能,带领着人民军队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 其一,他对中国历史的深入研读。从《资治通鉴》到二十四史等诸多历史典籍,毛泽东反复钻研,从古代战争中汲取战略战术的灵感与经验教训。其二,在革命实践过程中,毛泽东坚持实事求是,深入分析每一场战斗面临的实际情况,根据敌我力量对比、地理环境、民心所向等因素,灵活制定作战策略。他不受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的束缚,在一次次实战中总结、反思、改进。例如在井冈山时期,面对敌强我弱的严峻形势,他创造性地提出了“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十六字游击战术,这一战术并非源自书本理论,而是在实践中摸爬滚打总结出来的制胜法宝。其三,毛泽东善于发动群众、依靠群众。他深知人民群众中蕴含的巨大力量,通过动员广大人民参与到革命战争中,形成了全民皆兵的人民战争态势,这使得我军在情报收集、后勤保障、兵员补充等方面拥有了源源不断的支持,从而在战争中占据主动地位。 第三,为什么中国人民无限拥护毛泽东?换言之,为什么毛主席领导时,拥兵自重的人几乎没有一个。 在中国近代历史的漫长黑暗中,民众长期遭受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重重压迫,生活苦不堪言,急切渴望能有一位领袖带领他们摆脱困境,走向光明。毛泽东的出现,犹如一道曙光,照亮了中国人民前行的道路。 他始终将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一切行动的出发点与落脚点都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在革命战争年代,无论是土地革命时期,打土豪、分田地,让广大农民获得赖以生存的土地;还是抗日战争时期,积极倡导并坚持全民族抗战路线,深入敌后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打击日本侵略者,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亦或是解放战争时期,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每一个阶段都紧紧围绕人民的利益展开。 毛泽东拥有卓越的领导才能与伟大的人格魅力。他高瞻远瞩,能够准确把握历史发展趋势,为中国革命制定正确的战略方向。在艰难困苦的革命岁月中,他始终保持坚定的信念与乐观的精神,这种精神力量深深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在他的领导下,全军上下一心,目标明确,为了实现共同的理想——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而不懈奋斗。
毛主席昔日的专职司机梁国栋,建国后调到地方工作,是什么级别?1956年初冬的广
【4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