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国家用了11名美国战俘,才换回来的天才科学家,你可能没听过他的名字,他却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他就是著名航天技术专家、仪器仪表与自动化专家,“两弹一星”功勋——杨嘉墀。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你可能没听过杨嘉墀这个名字,但今天你能用上卫星导航、打电话、看电视,甚至在新闻里看到中国的航天器飞向深空,都和他密切相关。 他是一位航天技术专家、仪器仪表与自动化专家,是“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他的人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也是中国花了极大代价才迎回来的科学家之一。 1956年,中国用11名美国战俘换回了120位科学家,他就在这份名单里。 杨嘉墀1919年出生在江苏吴江的一个丝商家庭,和许多富裕人家一样,他的童年不缺衣食,但家族一直强调“实业救国”,这种理念早早在他心里扎下了根。 少年时代的他见证了抗战爆发,上海被战火笼罩,外敌的飞机肆意轰炸,他亲眼看到同胞在自己的土地上受尽屈辱,从那一刻起,他心里有了一个坚定的目标,要让中国人自己造出飞机和舰船,让国家不再被人欺负。 带着这份信念,他考入了上海交通大学,几年后,他选择继续深造,先在普林斯顿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再到哈佛大学读博士,在美国,他拿到了令人羡慕的科研职位,有舒适的生活条件,也有稳定的未来。 家庭幸福,环境优越,科研条件远胜当时的中国,但即便如此,他始终觉得自己在美国的日子缺少意义,那根牵挂祖国的无形的线,让他在光鲜背后时常感到孤独。 1950年代,美国对华裔科学家回国设置了严格限制,他一度被列入重点控制对象,行动受限,直到1956年,转机出现。 中国通过谈判,用11名美国战俘换回了120位中国科学家,杨嘉墀的名字出现在这份名单中,他终于有机会回到祖国,美国方面不甘心,开出了优厚条件挽留他,许诺高薪与资源。 他没有犹豫,把在美国的家产全部变卖,换成中国急需的科研设备,带上妻儿回到故土,这一步让他的人生轨迹与国家的命运紧密交织在一起。 回国后,他立即投入到科研中,当时的新中国百废待兴,航天更是从零开始,自动化控制是导弹与卫星的“神经系统”,这是杨嘉墀的专业,他带领团队反复计算、调试,用最简单的条件解决最复杂的问题。 1975年,中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升空后出现严重故障,大多数专家认为必须中止任务,否则风险极大,关键时刻,他根据自己的推算坚信可以继续执行。 最终,卫星成功返回,这是中国航天史上的一个高光时刻,要知道,美国在返回式卫星上经历了十几次失败,而中国在他的计算下首次就成功了。 除了航天工程,他还思考国家的长远科技发展,1980年代,中国在许多领域依然受制于人,他与王大珩、王淦昌、陈芳允三位科学家联名上书,提出发展高新技术的战略建议。 他们强调必须自主创新,否则永远受人牵制,这份建议被中央采纳,1986年正式启动“863计划”。 这个计划覆盖了信息、生物、新材料、空间技术等七大前沿领域,是中国科技发展的长远布局,直接推动了后来北斗导航、空间站建设等一系列重大成就。 杨嘉墀不仅是一名科学家,更像一名战士,他的科研工作往往不分昼夜,计算、调试、验证,他都亲力亲为,甚至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他依然保持每天十小时的工作。 他拒绝商业化的邀请,不追求物质享受,生活非常朴素,住在普通的楼房里,常常步行或骑自行车出行,他一生把全部心力都交给了祖国的科技事业。 2006年,87岁的杨嘉墀离开了我们,国家为他举行了追悼会,许多同行和后辈都记得他在实验室里的身影。 他留下的,不仅是一个个成果和工程,更是一种精神,他用自己的选择告诉世人,国家需要时,个人的得失都可以放下。 今天,当我们仰望星空,看见中国的航天器穿梭于天地之间,使用着导航系统和卫星通信时,很少有人会想到背后有这样一位科学家。 他可能不像钱学森那样广为人知,但正是他和无数像他一样的人,让中国走上了自主创新的道路。 杨嘉墀,是那个用11名战俘换回来的科学家,他用一生的坚守和奉献,改变了中国的科技进程,也改变了我们每个人的生活。 信源:光明网——今天,让我们一起抬头仰望“杨嘉墀星
他是国家用了11名美国战俘,才换回来的天才科学家,你可能没听过他的名字,他却改变
如梦菲记
2025-09-06 17:37:22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