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作家村上春树曾说:我父亲是侵华日军,我从不吃中国菜,因为我不配,我也不生小孩,因为我的身上流着恶魔的血液,这样的血脉,必须要在我这一代终结。 这事得从上世纪三十年代说起,那时候日本军国主义抬头,发动了侵华战争,很多普通日本人被卷进去,当兵的、当劳工的,村上的父亲就是其中一个。 他叫村上千秋,本来是个教书的老师,家里还有佛教背景,可战争一来,谁也躲不过,1938年,他被征入日军第16师团,辎重兵联队,跟着部队开进中国战场。 那年头,日本军队在南京大屠杀前后犯下不少暴行,村上后来在书里提到,父亲亲眼见过甚至可能参与过处决中国俘虏的事,那些画面像刀子一样刻在他脑子里。 父亲回国后,继续教书,娶妻生子,表面上过着平静日子,可内心那份创伤从来没消停,他偶尔会跟小村上讲起那些战场故事,零零碎碎的,像是卸下包袱,又像是自责。 村上小时候听着这些,起初没太当回事,长大后才慢慢懂了,那不是什么英雄传说,而是血淋淋的罪行。 你想一个孩子发现自家老爸卷入那样的事,心情得多复杂?村上后来回忆,父亲讲这些时,语气平淡,可眼睛里藏着痛,那痛不是身体的,是灵魂的。 父亲去世前几年,村上和他关系一度挺僵,二十多年没怎么见面,就是因为这些历史纠葛,他觉得父亲没彻底反省,还偶尔流露出当年军旅的自豪,这让他没法接受。 结果村上选择用自己的方式面对这一切。他公开这些家丑,不是藏着掖着,而是写进书里,让全世界知道。 2018年,他出了本小书叫《弃猫:当我们谈父亲时,我们在谈些什么》,里面详细讲了父亲的经历,从征兵到战场,从处决俘虏到战后余生。 村上说,这本书是给自己一个交代,也是给历史一个提醒,他承认日本很多人不愿提这些事,觉得过去了就算了,可他偏不,他要直面它。 父亲的部队是南京战役的先锋,村上甚至怀疑父亲有没有直接卷入大屠杀,虽然没确凿证据,但这份疑虑让他夜不能寐,他在书里写道,日本作为加害者,总爱装受害者,这不对劲。 中国和韩国对日本的怨气,他觉得理所应当,因为道歉没到位,日本政府道歉过几次,可总像挤牙膏,村上呼吁,得真心实意,直到对方说够了为止。 这话一出,日本国内有人骂他卖国贼,可他不管,继续写,继续说。 村上自己生活上也做了些调整,他和老婆阳子结婚五十多年,没要孩子,这事外界传得沸沸扬扬,有人说就是因为父亲的“原罪”,他不想让这种血脉传下去。 虽说他没公开确认,但从他的访谈看,这份愧疚确实影响深远,还有不吃中国菜的说法,也在网上传开,说他觉得不配,像是自罚。 实际情况可能没那么极端,但他确实对中国文化有复杂感情。 一方面,他爱听中国音乐,书里常出现中国元素;另一方面,他拒绝去中国旅游好多年,直到1994年才第一次访华,那次面对中方招待,他婉拒了不少,理由没细说,但外界猜和历史有关。 村上不是那种空谈的人,他用行动说话,早年开爵士酒吧时,就拒绝播放日本军歌,觉得那东西带毒,后来成名了,书卖到全球,他捐钱支持反战团体,还批评日本政客篡改历史教科书。 2012年中日钓鱼岛争端时,他的书在中国下架,他没生气,反而说这是“廉价酒”,政客们灌给民众的,醒酒后大家该冷静。村上这人,文风梦幻,可骨子里硬气。 他跑马拉松,译书,生活低调,却总在关键时候发声,比起其他日本作家,他更像个国际公民。拿川端康成比,人家拿诺奖时感谢日本传统,可村上要是拿了,肯定会提历史教训。 话说回来,这事的前因是战争机器碾压个人,父亲那样的普通人被裹挟,犯下罪行,却一辈子背负,后果呢?不光是村上家庭的裂痕,更是中日关系的疤痕。 到现在,日本有些学校还淡化侵华史,中国这边教育强调记住教训,村上公开这些,像是桥,连接两边。 网友们讨论热烈,有人夸他有良心,有人说作秀,但数据摆着,他的书在中国卖了上千万册,粉丝无数。 延伸开说,日本不是铁板一块,有像村上这样的,也有否认南京大屠杀的右翼。村上在书里提,父亲部队的幸存者寥寥无几,那些死在战场的年轻人,就为军国梦。 村上觉得,日本得学德国,正视纳粹史,而不是玩暧昧,他甚至在疫情时批评日本首相,只看想看的,忽略现实,这话多像对历史的隐喻。 村上的影响不止文学圈,他让年轻人反思,啥叫责任,比方说,他的粉丝在网上建群,讨论中日和平,组织交换生项目。 这事闹大后,日本媒体采访他,他说写书不是忏悔,是传承记忆,避免重蹈覆辙。中国媒体也报道,新京报夸他坦白可敬。 结果这推动了民间交流,村上的书成了中日文化桥,想想看,如果更多日本人像他这样,关系得多融洽?当然现实复杂,经济纠葛,领土争端,但村上证明,个人态度能改变点什么。 这事的发展脉络清晰:战争卷入个人,父亲创伤传子辈,村上公开反思,影响全球讨论。后果是积极的,推动和解对话。 参考资料:新京报——公开父亲是侵华日军:村上春树的坦白令人尊敬
日本作家村上春树曾说:我父亲是侵华日军,我从不吃中国菜,因为我不配,我也不生小孩
燕纸
2025-09-06 14:51:40
0
阅读: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