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大胆的推测,20年之后,全国大部分农村都可能只剩下50后,60后和70后,会有越来越多的村庄消失。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清晨的阳光洒在皖北的一个普通村庄,七十岁的李老汉像往常一样坐在自家院门口。 院子里的老槐树投下斑驳的影子,几只散养的母鸡在墙角啄食。 村子里安静得能听见风吹过杨树叶的声音,这种安静已经持续了好几年。 他的儿子一家在苏州打工,女儿嫁到了省城,整个村子像他这样的老人占了大半。 李老汉所在的村庄是中国千万个农村的缩影。 根据2023年的统计数据,中国农村老龄化率已达到19.2%,远超城市的13.5%。 走在村里的水泥路上,很少能看到年轻人的身影,更多的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们坐在门前晒太阳,或者三三两两聚在村头的小卖部门口聊天。 小卖部的老板老周说,现在一天的收入还不及十年前的一半,主要顾客都是老年人,消费能力有限。 村子里的变化是渐进的。 十年前,这里还有百来户人家,现在只剩下六十多户。 许多房屋大门紧锁,院子里杂草丛生。 村小学五年前就关闭了,因为适龄儿童不足十人。 现在最近的小学在十公里外的镇上,每天都有校车来回接送剩下的几个孩子。 校车司机老王说,这条线路上的孩子一年比一年少,说不定哪天就要停运了。 与此同时,一些新的变化也在悄然发生。 去年,从城里来的一对夫妇买下了村东头废弃的老宅,将其改造成了民宿。 他们看中了这里清新的空气和宁静的环境。 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但随着宅基地改革试点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城里人开始到农村寻找田园生活。 这对夫妇还雇佣了当地两个妇女帮忙打扫卫生和做饭,为村里带来了些许就业机会。 李老汉的儿子李明在苏州一家电子厂工作了十五年,如今已经是个小主管。 他每年春节带着妻儿回来住几天,但从未想过回乡定居。 "孩子在城里上学,我们在那也买了房,虽然只是个小两居。" 李明说,"老家的工作机会太少,工资也低,回去不知道能做什么。不过父亲年纪大了,我们正考虑在县城买个房子,这样照顾起来方便些。" 然而,并不是所有年轻人都选择留在城市。 三十二岁的张伟去年回到了家乡,用积攒的三十万元承包了五十亩地,搞起了特色种植。 他通过网络直播销售农产品,去年净赚了二十多万。 "现在物流方便,电商平台也多,在农村也能赚到钱。"张伟说,"最重要的是能照顾年迈的父母。我打算明年再扩大规模,雇佣几个乡亲帮忙。" 这种人口流动带来了农村社会结构的重塑。 留守的老人、返乡创业的青年、外来投资的城里人,共同构成了新时代的农村人口图景。 村委会主任王建国表示: "我们要做的就是为不同群体搭建平台,让留守老人老有所养,让返乡青年有事可干,让外来投资者有利可图。最近我们正在申请资金,准备改善村里的医疗设施。" 专家指出,农村人口的变迁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过程。 随着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农村不需要那么多劳动力,人口向城市转移是正常现象。 重要的是要在这一过程中保障农民权益,完善农村基础设施,让选择留在农村的人也能过上现代化生活。 现在每个村都配备了基本的医疗站和养老服务点,虽然条件简单,但至少能解决一些应急需求。 夜幕降临,李老汉点亮院子的灯。 虽然子女不在身边,但村里安装了应急呼叫系统,邻居之间也会互相照应。 他说: "习惯了,这把年纪也不想挪窝了。只要身体还行,就在这守着老家,等孩子们常回来看看。现在村里条件比以前好多了,水泥路通到家门口,自来水也通了,还有网络,能和孙子视频聊天。" 农村的未来,正在这种变革与坚守中慢慢重塑。 不同年龄、不同背景的人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寻找着与这片土地相处的最佳方式。 或许未来的农村不会再像过去那样人声鼎沸,但一定会以新的形式继续存在下去,成为许多人心中永远的故乡。 主要信源:(新浪财经——世自然村消失的大趋势:1985年386万个 2021年236万个 2050年49万个)
为什么没人买农村土鸡,以前城里人争着跑到农村买,现在宁愿去买速生鸡,也不愿意买农
【9评论】【1点赞】
浮云缝里看星星
二十年之后,农村的住户肯定是:地下室蛇和野猪,第一层,老鼠和兔子,第二层猴子,三层以上麻雀,八哥,画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