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冯小刚开着百万豪车,戴着名表,回家探望瘫痪在床16年的母亲,大姐求他帮忙找份工作,冯小刚却说:“你什么都不会,你能干吗?” 这个场面后来被家里的亲戚转述出去,在东北亲戚圈里传了好几年。 冯小刚的姐姐冯小军,从小就是那种“认命”型性格。她比冯小刚大四岁,小时候家里出事以后,她就成了家里第二个大人。 他们父亲当年是北大外语系的高材生,后来在北京一所高校教书。文革开始后,不知怎么的就被点了名,先是停课,再是批斗,最后为了保护家人,主动和妻子离了婚,带着一身书卷气跑去了农村。 冯小军那年才十岁。母亲是印刷厂的保健医生,工资也就比工人高几十块。她咬牙把两个孩子养大,没再嫁人。 冯小军高中没上完,就去做临时工,做饭、搬运、统计都干过,后来跟着母亲在单位做些辅助工作,专门接妈妈下夜班、带弟弟上学、照看家里。她也不吵也不闹,就那么一直做。 冯小刚初中没读完,插队回城之后去了文工团,再转业进了电视台。第一次见郑晓龙,是去给《雪山飞狐》画分镜。他带着本子,不停点头,说自己什么都能干。 郑晓龙就把他留在身边,先是做美术,再做编剧,后来带他进组拍戏。那个时候冯小刚每天加班,姐姐就天天给他送饭,顺便照顾下病重的母亲。别人都以为那是他老婆。 母亲后来得了脑血栓,一次手术后就彻底瘫痪了,冯小军辞了工作,一天24小时不离人。轮椅、导尿、翻身、按摩,全是她一个人来的,几年下来胳膊都粗了一圈。 冯小刚那几年正拼命,写《编辑部的故事》,拍《北京人在纽约》,还和王朔合伙开了公司。他几乎每年只能回家几次,回家就塞钱,塞完人就走,实在忙不过来。 他倒是也想过给姐姐安排点事情,找了个朋友的剧组问问,让她做道具,结果姐姐没几天就辞了,说不适应。 2000年那次回家,正赶上母亲病情加重,姐姐连着几天没合眼。她也不是抱怨,只是说,“你都能养几十个剧组的人,能不能也给我找个轻松点的事干?” 冯小刚回了一句,“你什么都不会,能干嘛?”那话说出口就后悔了,但姐姐没说什么,只是回房间关了门。 那晚她没吃饭。 后来母亲去世那年,冯小刚亲自回家办的丧事,所有人都在,说得最多的是他姐姐,“这孩子总算争气。” 之后他把冯小军接到北京,问她要不要住别墅、开车、进公司,她只挑了一个,说想试试做道具。 剧组的人后来都知道那个戴帽子的北京大姐是冯导的亲姐姐,脾气好,说话慢,别人熬夜她也熬夜,有时候还会拉着年轻人唱歌,说她年轻时喜欢文艺。 冯小刚给她配了个助理,还专门给她在东五环买了个一楼带院子的房子,说是方便种花。姐姐拒绝了装修,自己扛着刷子刷墙,说不想欠他更多。 她现在跟几个老姐妹组了个合唱团,叫“晚霞一队”,上过辽宁卫视的《老年星梦秀》,唱歌那一期她穿着民族服,唱《康定情歌》,笑得特别开心。 有人在弹幕里问:“这大姐是谁,笑得真甜。”也有人说她长得像冯小刚。 她自己看完重播只说了一句:“电视上把我拍胖了。” 听说她最近在练新的节目,说是明年要报名《中老年好声音》。 她可能也没想过,有一天她不是因为弟弟、不是因为母亲,而是因为自己,被人记住。你说像她这样的姐姐,是不是也挺多的?
住院时间长了,一家一个样。我爸的病房里,来了一个大姐,全家来了七口人,儿子女儿
【1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