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8月31日,罗京在完成一场新闻直播后,突然感到浑身无力,双腿发软,脸色苍白。他轻声对搭档李修平说:“我胃不舒服,想去医院住几天,应该很快就能回来。”
罗京出生在北京,祖籍四川彭州,早年就读北京市酒仙桥第二中学,1979年考入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
1983年毕业后,他直接进入中央电视台,从事新闻播报工作。那时起,他参与《新闻联播》的播音任务,逐步积累经验。罗京的播报风格以稳健著称,声音洪亮有力,深受观众认可。他在工作中注重细节,从不出现失误,创造了从业25年零差错的记录。这种专业素养让他在新闻领域脱颖而出,成为许多后辈的榜样。进入新世纪,罗京的职业生涯进入稳定期,他担任播音组副组长和新闻编辑部副科长。
2003年起,他与李瑞英搭档主持《新闻联播》,两人合作默契,报道了多项重大事件。他的声音通过电视传遍全国,陪伴观众了解时事。罗京还参与多项大型活动报道,如2003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他登台表演,展现多面才华。2004年至2008年,他连续获得央视最佳播音主持人称号。这些荣誉反映出他对工作的投入,以及在新闻传播中的作用。
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罗京的职业生涯达到高点。他被选为奥运火炬手,在8月6日鸟巢体育场内完成传递任务。作为第140棒火炬手,他参与点燃主火炬的过程。这项活动让他成为公众焦点,体现了国家对他的认可。奥运会开幕式后,他继续主持相关新闻报道,声音保持清晰有力。整个夏季,奥运氛围浓厚,罗京的播报让观众感受到赛事进展。
那段时间,他已察觉身体异样,但未影响工作。早在7月体检中,他被查出淋巴癌迹象,却坚持完成任务。罗京的这种态度源于对职责的重视,他不愿因个人原因中断报道。奥运报道结束后,他仍准时出现在演播室,处理日常新闻。8月进入尾声,他的病情逐步加重,但外界未察觉。罗京把事业放在首位,体现了新闻工作者的责任感。他的经历提醒人们,专业精神往往体现在日常坚持中。
8月31日,罗京完成当晚《新闻联播》后,身体出现明显不适。那是他在央视的最后一次播报,标志着长年职业生涯的转折。他向搭档李修平提及胃部不适,表达去医院的想法。这句话反映出他试图淡化问题,避免引起关注。随后,他递交请假条,这是工作26年来首次请假。
领导批准后,他前往医院检查。医生诊断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已需立即治疗。罗京的病情源于淋巴系统异常,这种癌症常见于中老年,治疗难度较大。他选择隐瞒病情,坚持到奥运结束,体现了职业操守。但这也导致治疗延误,增加了风险。罗京的案例显示,健康管理在高强度工作中至关重要,早发现早干预能改善预后。他的经历引发对媒体从业者健康的思考。
9月,罗京暂停工作,入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接受化疗。治疗过程包括多个周期,针对癌细胞扩散。他承受化疗带来的副作用,如疲劳和免疫下降。2009年2月7日,他转入解放军307医院,继续治疗。2月9日,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手术,这是针对淋巴癌的标准方案。
移植后,他进入恢复期,医生监控各项指标。整个治疗期,罗京积极配合,家人提供支持。他的妻子刘继红和儿子罗疏桐陪伴左右,协助日常护理。罗京的病情一度稳定,但癌细胞扩散难以完全控制。这种疾病的复发率较高,需要长期跟踪。罗京的治疗经历反映出医疗技术的进步,同时也暴露癌症治疗的挑战。他的坚持让人们看到患者在面对疾病时的韧性。
治疗期间,罗京的健康状况波动。化疗和移植后,他出现心脏负担加重等问题。医生调整方案,但癌细胞已扩散到多个部位。2009年6月5日清晨7时05分,罗京因淋巴癌扩散在北京307医院逝世,终年48岁。他的离世震惊社会,许多人回忆他的播报生涯。
罗京从业多年,报道了无数事件,成为新闻领域的标志性人物。他的声音留在观众记忆中,激励后辈注重专业。逝世后,央视成立治丧小组,追悼会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数千人自发前来悼念,表达敬意。罗京的贡献不止于播报,还在于对公众信息的传递。他的离世提醒人们,生命脆弱,健康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