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又悄悄关上了一扇更要命的门!在稀土还未撕完的时候,中国又加紧了另外一出口,而

优优谈过去 2025-09-03 11:39:49

中国又悄悄关上了一扇更要命的门!在稀土还未撕完的时候,中国又加紧了另外一出口,而这个比稀土还要命。[凝视] 2月4日,中国商务部和海关总署发布公告,决定对钨、碲、铋、钼、铟等关键金属实施出口管制,消息一出,全球科技和制造业界立刻绷紧了神经。 这些金属听起来陌生,却是现代工业的“隐形脊梁”,钨被称为“工业牙齿”,全球80%的产量来自中国,是制造穿甲弹、航空发动机叶片和高端芯片散热材料的必需品,铟则是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触摸屏不可缺少的原料,全球一半以上的供应掌握在中国手中。 更关键的是碲,这种稀有金属是下一代太阳能电池的核心材料,目前中国的精炼碲产量占全球76%以上,欧美的清洁能源转型高度依赖这一供应,铋在核反应堆冷却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钼则是航空材料和高强度合金的关键成分。 日本企业最先感受到压力,数据显示,日本56%的钼粉进口来自中国,而钼粉正是导弹制造的核心材料,美国虽然依赖度相对较低,但仍有21%的钼供应依靠中国,欧盟方面,多个成员国在稀有金属进口上对华依存度超过50%。 这并非中国首次在关键资源上“出手”。去年8月,中国已对镓、锗实施出口管制,这两种金属是半导体和光伏产业的重要原料。加上此次的五种金属,中国正逐步构建起完整的战略资源管控体系。 政策实施后短短一周内,相关金属的期货价格出现明显波动,钨精矿价格上涨近15%,铟锭价格也有8%的涨幅,这种市场反应恰恰说明了供应集中度过高的风险。 从产业角度看,出口管制并不等于禁运,政策明确规定,符合条件的民用出口申请仍可获得许可,这为国际合作留下了空间,但审批流程的增加,必然会影响供应链的效率和成本。 对中国企业而言,这是一次重新洗牌的机会。过去,许多企业以低价出口初级产品为主,利润微薄,现在,政策倒逼企业向产业链高端转移,具备深加工能力和技术优势的企业将获得更大发展空间。 国际层面,美欧已开始加速“去中国化”进程,美国政府正推动《关键矿产安全法案》,计划通过补贴和税收优惠鼓励本土开采和提炼,欧盟也在筹建“关键原材料联盟”,试图在非洲和南美寻找替代供应源。 但现实很骨感,以钨为例,虽然俄罗斯、加拿大也有储量,但开采成本远高于中国,更重要的是,中国在提炼技术和产业配套方面已形成几十年的积累,短期内很难被替代。 这场“金属博弈”背后,反映的是全球产业链重构的深层逻辑,过去几十年,各国基于比较优势形成了高度专业化分工,效率极高但韧性不足,疫情和地缘冲突让各国意识到,过度依赖单一供应源存在巨大风险。 技术突破成为关键变量,日本企业正加大投入研发钨的替代材料,韩国也在探索减少铟用量的新型显示技术,同时,废料回收和循环利用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欧盟已将电子废料回收列为战略重点。 中国此举时机选择颇为微妙,当前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各国都在寻找新的增长点,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新兴产业对关键金属的需求快速增长,供需矛盾更加突出。 从长远看,这种管制可能催生新的国际合作模式,单纯的供应链“脱钩”成本过高,更现实的选择是建立多元化、有韧性的供应网络,中国作为主要供应国,与消费国在技术标准、环保要求、贸易规则等方面加强协调,或许能实现双赢。 面对这场变局,你认为哪些行业会受到最大冲击?各国应该如何平衡供应链安全与效率?中国企业又该怎样抓住产业升级的机遇?

0 阅读:74
优优谈过去

优优谈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