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中国的公知需要一次肃清?2011年那阵子,中国高铁正卯着劲往前冲,偏有群

锴锐说科技文化 2025-09-02 11:35:19

为什么说中国的公知需要一次肃清?2011年那阵子,中国高铁正卯着劲往前冲,偏有群人跳出来泼冷水。胡舒立带着她的团队,把技术磨合的小坎儿说成天大的败笔;许小年更绝,张嘴就骂高铁是瞎花钱的面子工程,说中国连老本行都没弄明白,不配搞这个。   2023年春运,年轻人在12306上抢票时吐槽“候补到最后一秒才成功”,当复兴号以350公里时速平稳穿过秦岭,很少有人会想起12年前那场针对高铁的舆论围剿。 那时有人说高铁是“政府乱花钱”,有人把安全事故炒成“行业绝症”,可如今再看,那些精心编织的“唱衰”叙事,早已被现实戳得千疮百孔。   这套“唱衰”叙事的第一个套路,是给中国发展模式贴“标签”,用理论框架否定现实价值。 2011年博鳌论坛上,经济学家许小年断言高铁是“政府主导的低效投资”,背后藏着的是“市场万能”的思维定式。 彼时国内顶尖985高校的经济学教材里,西方经济学内容占比高达82%,在这种知识体系下,部分学者习惯把国家推动的重大项目,粗暴归为“计划经济残留”,却看不见高铁的特殊价值。 它既要让偏远山区的孩子坐上火车走出大山(公益属性),又要通过市场化票价覆盖运营成本(市场属性),这种“公益+市场”的双重属性,本就无法用单一的西方经济理论来套用。 就像许小年没看到,当时高铁每公里造价仅为欧洲的1/3、日本的1/2,这种“高效低成本”的建设模式,恰恰是中国特色发展路径的优势。   第二个套路更隐蔽:抓“单一问题”放大,用局部否定整体。2011年7月23日甬温线事故,本是一起可通过技术改进避免的安全事件,却被《财经》杂志等媒体包装成“整个高铁行业的信任危机”。 系列报道里,很少提事故后中国铁路部门用3个月完成全国高铁安全排查,很少提当时已投入使用的CTCS-3列控系统能实现“30秒内紧急制动”,反而反复渲染“技术不可靠”“管理混乱”。 把一个点的问题,硬生生拉成整个行业的“原罪”。这种打法后来成了“唱衰”中国的固定模板:华为某款手机出现镜头瑕疵,就说“中国科技不行了”; 某座桥梁施工延期,就炒“基建泡沫要破了”——本质都是用“局部问题”掩盖“整体进步”。   最让人不齿的是第三个套路:双重标准下的“选择性失明”。当年高铁被批“浪费资源”,可没人提欧美国家在高铁建设初期,政府补贴占比远超中国; 河南暴雨中老百姓自发划着橡皮艇救人,被污蔑“官方安排的表演”,西方民间救援却被捧为“公民精神典范”。 这套双重标准的核心,就是用不同尺子衡量中国与西方:中国发展中出现问题,就是“制度性缺陷”;   可现实从不给“唱衰”叙事留面子。2023年,中国高铁运营里程突破4.5万公里,占全球2/3,春运单日发送旅客超1500万人次,“一票难求”成了新的“烦恼”。 当年被质疑“技术落后”,冯江华团队用18年攻克永磁牵引技术,让中国成为全球少数掌握该核心科技的国家,复兴号能耗比国外同类车型低10%; 当年被担心“安全没保障”,北斗系统接入轨道监测后,精度达到毫米级,2012-2023年,中国高铁实现“零重大安全事故”。 这些变化,不是靠嘴说出来的,是工程师在实验室里熬出来的,是建设者在工地上干出来的。   更有意思的是老百姓的态度转变。2011年,不少人会因“专家说高铁不安全”而犹豫是否购票;如今,大家更相信“自己坐过的感受”。 有人说“350公里时速下,杯里的水都不晃”,有人算“从北京到上海,高铁比飞机省了往返机场的2小时”。 曾经的“唱衰”论调,在这些真实体验面前,变得越来越没市场。就像有网友调侃:“12年前说高铁会拖垮经济,现在抢票要靠候补,这脸打得够响。”   回望2011年那场高铁舆论战,最深刻的启示是:中国的发展,从来不是靠舆论“定义”的。 那些精心编织的“唱衰”叙事,或许能喧嚣一时,却抵不过日复一日的实干。从2011年的“泼冷水”到2023年的“抢车票”,变化的不只是高铁的运营里程,更是老百姓对中国发展的信心。   如今,当复兴号穿梭在城市与乡村之间,当“八纵八横”高铁网不断加密,我们再回头看2011年的“唱衰”声音,会发现。 真正能定义中国发展的,从来不是那些泼冷水的人,而是千千万万为梦想实干的人。这,才是中国快速发展剧本里,最硬核的“反唱衰”台词。 信源:求是网——欣欣向荣的中国,一次次打了“公知”的脸

0 阅读:59
锴锐说科技文化

锴锐说科技文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