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机中国有,但就是不造;光刻机中国有,就是不造。之所以进口,目的就给美西方赏饭吃,让美西方在吃饭这种头等大事上依赖中国,等到将来某一天中国突然不高兴了,就不赏饭了,饿死美西方! 这样一来,全球不少重头产业的命脉在中国手里,遇到重大摩擦,中国如果关掉供应,外部企业首先就得面对停工风险,对中国来说,这就是一种战略储备。 就拿光刻机来说,ASML 2024年从中国市场赚走了800亿元,占其总营收的36.1%,可转过头就预估2025年在华收入要腰斩,这可不是中国突然不买了,而是人家已经摸到了技术门径,上海微电子2025年刚交付了28nm浸没式光刻机,核心部件国产化率超80%,中科院的物镜组、华卓精科的双工件台都用上了,这时候再看中国每年35%的全球光刻机进口占比,更像是给ASML留的过渡期饭票。 要知道,中国2025年光刻机进口金额还高达87.5亿美元,但上海微电子的90nm光刻机国内市占率早超80%,中微公司28nm设备也通过了中芯国际验证,说白了就是高端市场暂时还需要进口,但中低端已经能自己说了算,这种梯度替代的玩法,让ASML不得不赶紧跑来中国建厂讨好,生怕饭票被彻底收走。 发动机领域更是把这种策略玩得溜,很多人不知道,潍柴在重卡柴油发动机市场占着30%的份额,燃气动力市场更达60%,长城、奇瑞这些车企的自主发动机早就批量装车,连中国航发都拿出了CJ1000A民用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这种硬货,但2024年1 - 9月中国还是花了35.73亿美元进口涡轮喷气发动机,这里面的门道就深了。 美国康明斯公司2024年在华收入65亿美元,可现在想从美国进口零部件越来越难,供应链一调整成本立马上升,市场份额被潍柴步步紧逼,这就是典型的用市场换时间,你卖我产品赚点钱可以,但核心技术壁垒我自己悄悄攻破,等到国产CJ2000发动机量产了,通用电气那些LEAP系列发动机占中国27%的市场份额就得重新洗牌,毕竟谁也不想自家7000亿元的C919订单被发动机卡脖子。 有人觉得中国造不出来才进口,这就小看了战略耐心,上海微电子的光刻机从90nm做到28nm用了十几年,中国航发的CJ1000A从研发到参展也熬了多年,这些技术不是凭空冒出来的。 就像ASML依赖中国市场29%的销售额,却被美国逼着搞技术限制,结果只能眼睁睁看着中国建立"首台套"补贴机制,对65nm光刻机采购补贴30%,用市场力量反推技术突破,康明斯在华合资企业的零部件进口越来越难,长城汽车却已经下线第1000万台自主发动机,这种此消彼长的背后,正是中国把进口依赖转化成了技术杠杆。 其实这种玩法早有先例,中国市场占了全球光刻机22%的份额,亚洲更是贡献60%采购量,这种市场体量让ASML不得不把研发中心往中国倾斜,就像现在ASML慌慌张张要在中国建厂,本质上是怕失去未来的市场主导权,中国进口的每一台设备、每一台发动机,都在为自主技术争取时间,等到国产替代达到临界点,所谓的赏饭就变成了选择权。 说到底,这不是简单的贸易问题,而是全球产业话语权的博弈,中国用市场规模做筹码,既不闭门造车也不任人拿捏,一边进口维持合作,一边攻坚核心技术。 当上海微电子的光刻机开始量产,当CJ系列发动机装上大飞机,那些曾经卡脖子的技术就成了谈判桌上的筹码,这种可控依赖的战略智慧,既避免了硬碰硬的风险,又稳步实现了技术突围,或许正是全球化时代最聪明的生存法则,毕竟市场在谁手里,主动权就在谁手里,这比单纯喊口号实在多了。
发动机中国有,但就是不造;光刻机中国有,就是不造。之所以进口,目的就给美西方赏饭
世界聚焦点
2025-08-30 12:18:37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