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为啥不讲上海话? 我非常喜欢上海。中国的城市建设里,上海可以堪称名列前茅,

心巧克力 2025-08-29 21:11:33

上海人为啥不讲上海话? 我非常喜欢上海。中国的城市建设里,上海可以堪称名列前茅,甚至于拔得头筹。 北京是我的家,了好多年的城市,其实北京除了政治中心之外,这个城市最可圈可点的就是人天时地利,他占人和! 我记得我小的时候就听过一句话,在北京最稀缺的品质就是骄傲,哪骄傲的起来。十亿人里最优秀的人荟萃于此。 打个比方,有一次我在紫竹院听一个老头跟他孙子讲,他指着一株竹子,你说讲个英文名字不就得了,他还讲个法文名字,除此之外还讲的拉丁文名字,当医生的搞动植物学的都知道,拉丁文是最标准的古音,不过现在医科大学也不学拉丁文了! 拉丁文是死了的语言,这老头都知道。这在其他地区,即便是在伦敦都是很罕见的,其实很简单,在紫竹院周围有好多科研院所,马路上遛弯的大爷造火箭的,跟那等工共汽车的大妈搞大计算的,旁边坐着发呆的一个老头,当初是谈入世的… 但是相比来说,北京的城市建设服务水平与上海还是有差距。 我记得有一次我在上海一家高档餐厅吃饭,其中有一道鱼,上来之后我弟弟看了看一扬手,对服务员说给我们剃刺,服务员把鱼拿走之后三下五除二,刺剔的特别好。给每一个人分了一块鱼肉。 这种优秀的服务员在北京有,但是一般不太用于商务宴请,同样我们在一家以宫廷菜而著称的餐厅提出这个服务,人家认为我们是砸场子。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事,有人总说上海人排外,实际上真正排外排的都是普通劳动者。 有的本地人以土著自居,觉得那些普通的送快递的,干力气活的,当工人的,送货的,这些人,外形不是那么挺托,与比较讲究情调的上海本地人有差距,其实这种情况在哪个城市都有。稍微大一点的城市既是如此,因为真正在底层的土著往往日子过得并不那么光鲜,虽说比外地租房子的强点,但是大城市给他们带来的压力最重! 北京也一样,凡是以皇城根自居的,都是老百姓。我上学那会儿,大院子弟看不起胡同串子,觉得自己跟他们不是一个圈子的。王朔不是有个笑话吗?有个家里条件挺好的,胡同小孩,说自己父亲是北炮的,结果被部队干部子弟纳闷:听说过二炮,怎么有北炮啊? 后来一打听北京灯泡厂的。 当然,这是段子,可你说在这个段子里,谁嘲讽谁。真正在北京腾云驾雾的,都是外地人。或者是外地的二代三代,就像是我原来在单位经常说唐山话,没人看不起我,我办公室里有东北话,有四川话,广东话,当然不是天天说,但偶尔要冒出一句家乡话,以显得自己的籍贯! 其实我也会说一口地道的老北京话,但是说的很少,平日里我都是讲普通话非常标准的那种,在上海也是如此。 真正在一些高级圈层中,上海本地人还是少,毕竟这座城市向来是以金融中心而著称,从前清开始就是如此。 有人说在上海听不见上海话了,尤其是在市面上,很少有人讲上海话。的确,我前几年在上海住了一段时间。到哪都是讲普通话。原因码很简单,有一双看不见的大手在调整着大都市的人口。 其实上海人不说上海话,这是自古有之。 民国的时候,很多上海人讲话都是宁波腔,真正的松江,也就是浦东地区的话,都没人讲了。 民国初有一本点石斋画集就提到过这事,说上海现在都是宁波话,江浙话,本地话说的很少,有一两个滑头操起本地土话就被人瞧不起。认为不气派! 上海历来是一个开放的城市,地价甚高,米薪都贵。 上世纪30年代,有一段时间我姥爷因为生意要在上海住一阵子,他带着我姥姥一起去,姥姥后来念叨在上海怎么有太太带着个老妈拎着杆秤去小菜场啊,这在北平天津是不可想象的。一个体面的女太太还要去菜场。但实际上这也从侧面反映了上海菜价米价之贵,太太们也得精打细算,生怕老妈卡了油。 在如此高昂的生活成本之下,这就注定了土著没法立足三代,好多住在市里的老上海人,随着地产业的开发,慢慢的被疏散到了郊区,甚至去了更远的地方而取而代之的,就是所谓的新上海人! 打个比方,很多本地人结婚首选本地人。有上海小囡喊出我只嫁310,但是在再高的圈层里,没有这个想法,大家全是外地人,只看你家里到底有多少个小目标。 这是特别残酷的。最早在松江种地的那些农民去哪儿了,慢慢的被宁波江浙人代替了,而早年江浙宁波那些拎着秤去菜场买菜的太太们,她们的后代又被新上海人代替了,大都市皆是如此! 我继母就是地道的上海人,能讲一口很传统的上海闲话,但是她说她的口音里有宁波腔。 现在想想一个从宁波镇海走出来的破产钱庄的小少爷,在上世纪40年代来到了上海靠学徒讨生活,他给一个大地主的孙女做上门女婿,解放之后,这个小宁波成了一家五金商店的会计,而他的女儿后来上了大学,又被分配到北京。嫁给了老革命当了续弦,这位就是我继母。生了个儿子,叫小弟,现在做生意,又回到了上海,他说:阿拉上海尼。

0 阅读:48

猜你喜欢

心巧克力

心巧克力

心巧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