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后的一段时间,全盘否定样板戏成为主导潮流,但也存在为样板戏辩护者,他们当时要做的是,竭力把它与“她”进行切割,说“她”是“摘桃派”,篡夺了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劳动成果,贪天之功以为己有。这是没有疑问的:那些剧目在成为“样板”之前,演出就已经受到欢迎,有良好基础。更重要的是,京剧等传统艺术样式如何表现现代生活,从50年代初就已经列入“戏改”的议程,并进行了长达十多年的实验,积累许多经验。这些剧目在纳入“样板”规划之后,又依靠政策,调集了当年京剧、芭蕾舞等领域的顶尖人才,包括编剧、导演、演员、音乐唱腔、灯光舞美,这是样板戏(主要指《红灯记》《智取威虎山》《红色娘子军》《白毛女》这几部)达到的水平的保证。 但笔者认为,“她”对于京剧、芭蕾舞、舞台设计布景、摄影等等,并非外行。从1964年起,她对早期八个“样板戏”的创作、排练,演出,都有过“指示”,涉及剧的名称、人物安排、结构情节、音乐唱腔、台词、表演动作、舞蹈编排、道具、化妆、服装、舞台美术、灯光等等。1964年5月到7月,“她”观看京剧《红灯记》5次彩排,1965年到1966年,也多次观看《智取威虎山》的彩排和演出。对这些剧目,分别提出多达一百几十条或大或小的修改意见。 在音乐创作方面,样板戏在基于传统京剧基本特征之上,巧妙地加强了传统京剧与京剧现代戏之间在唱腔音乐方面的内在联系。它既保留了传统京剧音乐的韵味和特色,如独特的唱腔、富有节奏感的锣鼓点等,又大胆地引入了西方音乐的元素,如主题音乐贯穿、和声运用、配器丰富等。这种融合使得京剧 “样板戏” 的生腔音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给观众们带来了既新鲜有趣又似曾相识的感官体验。观众在欣赏样板戏时,既能感受到传统京剧的深厚底蕴,又能领略到西方音乐带来的新颖魅力,仿佛置身于一个全新的音乐世界 。 在京剧 “样板戏” 中,主题音乐局部贯穿的一个显著表现是对经典旋律的巧妙引入。以《沙家浜》为例,这部作品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旋律融入主题音乐,为剧情增添了独特的时代色彩 。在表演第一场《接应》和第二场《转移》时,每当新四军伤员出场,伴奏乐队都会奏响带有《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背景音乐。这一旋律的出现,瞬间将观众带回到那个战火纷飞的抗战年代,让人们深刻感受到新四军严明的纪律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它不仅强化了剧情的时代感,更在潜移默化中传递了革命精神,使观众对新四军的形象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这种将经典革命旋律融入京剧的创作手法,是对传统京剧音乐的大胆突破,为京剧音乐的创新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 主题音乐局部贯穿还体现在对唱腔音乐和伴奏音乐的精心谱曲上。在 1966 年修改后的《智取威虎山》中,杨子荣的《胸有朝阳》唱段堪称经典之作。作曲家巧妙地利用二黄唱腔的落音特点,将唱段最后的结束句以及尾奏部分巧妙地延伸至《东方红》主题音乐上去 。这一创作手法不仅深刻体现了杨子荣对毛泽东的崇拜与爱戴,更与剧中朝阳升起的林海雪原景色遥相辉映,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当杨子荣唱出 “胸有朝阳” 时,伴随着《东方红》的旋律响起,整个舞台仿佛被阳光照亮,杨子荣的英雄形象在音乐的烘托下更加高大伟岸 。这种将历史革命歌曲自然又合理地 “移植” 到京剧唱腔音乐的创作技法,无疑对之后的 “样板戏” 创作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它让人们看到了京剧音乐的无限可能性,激发了更多创作者的灵感。此后,许多 “样板戏” 都借鉴了这一手法,在唱腔和伴奏中融入经典革命歌曲,使京剧音乐更加丰富多彩,也让观众在欣赏京剧的同时,感受到了革命精神的力量 。 在京剧样板戏的音乐创作中,主题音乐全戏贯穿的手法为作品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而《红灯记》便是这一手法运用的杰出典范 。这部作品主要叙述了铁路工人李玉和一家人与日本侵略者斗智斗勇、无私无畏的故事。为了更好地展现剧情的时代背景和人物的精神风貌,剧组精心选择了抗战时期家喻户晓的革命歌曲《大刀进行曲》作为贯穿全剧的主题音乐 。《大刀进行曲》诞生于抗日救亡的烽火岁月,由青年音乐家麦新创作。 1933 年,宋哲元军长率领的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在喜峰口与日军展开激战,大刀队以落后的装备战胜了拥有先进武器的敌人,毙敌 3000 多人,这场战斗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军民的抗日热情 。麦新被大刀队的英雄事迹所震撼,于 1937 年创作了这首激昂的歌曲。歌曲以其简洁有力的歌词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全国爱国的同胞们,抗战的一天来到了……” 和慷慨激昂的旋律,喊出了中国人民对侵略者的无比愤恨和英勇斗争的精神,成为了抗日救亡的时代强音 。
学者邓友梅曾直言:“简直荒唐!把‘三突出’作为最高准则,样板戏最多也只是瘸子里面
【2评论】【2点赞】
用户17xxx01
首先是创新,可以说是开天辟地。现在的电影全是白马王子灰姑娘,只是频繁换马甲。过去的电影呢?更是白马王子灰姑娘,马甲都不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