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我国投掷第一颗实战氢弹,然而,当飞行员杨国祥按下投掷按钮时,氢弹竟然

寂寞的电脑 2025-08-28 22:43:12

1971年,我国投掷第一颗实战氢弹,然而,当飞行员杨国祥按下投掷按钮时,氢弹竟然没有动静!紧急关头,领导下令:弃机跳伞,然而杨国祥一个举动,竟然挽救了我国几十亿的损失...... 那时候的杨国祥,已经是一名拥有二十多年党龄的优秀党员,都说有些人从出生起就和“革命”息息相关,杨国祥便是其中之一。 早在19岁时,杨国祥就有幸成为峨山中学一员,新中国刚刚成立,杨国祥就因为表现优异,被推送为新中国第一批飞行员。 要知道新中国一穷二白,无论是飞行器还是训练条件都不如西方国家,“装备不够,训练来凑”,为了保证新中国的空军“质量”,杨国祥几乎以训练场地为家。 多年以来,他执行飞行任务上百次,参加过国庆三周年演练,接受毛主席等领导人的检阅,还曾经驾驶战机在朝鲜战场与敌对峙..... 也正是因为杨国祥优秀的技能,在我国第一颗氢弹研制成功后,他被选中担任氢弹“投递手”。 这其中的含义杨国祥自然明白,这不仅仅是新中国的第一次,同样也是杨国祥的第一次,一旦失败,将会严重影响新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 在外人看来,这或许只是简单的投放,可这其中不仅要掌握飞行高度、飞行速度,还要通过判断风向准确将氢弹投放到指定地点,各项程序多达上百道,对飞行员的综合素质有着极其严苛的要求。 投放之前杨国祥就接受了“魔鬼训练”,衣食住行时刻有人监管,不允许和家人朋友接触,这样的前期训练生涯,几乎持续了一年之久。 一切准备就绪后,杨国祥才接到命令即将准备投弹,由于是新中国第一次,所以远在中南海的领导人也格外关注。 投放之前,杨国祥就和工作人员一起,对飞机上的一切装备都进行了仔细的检查,结果显示:一切正常,可以按原计划进行。 从起飞到环绕,再到飞往投放地点,每一步杨国祥都严格按照训练要求,地下的指挥员也多次鼓励杨国祥不可紧张。 万万没想到,杨国祥虽然一步步按预定计划进行,可当他到达指定位置按下“投放”按钮之后,投掷装置却毫无动静。 坐在机舱中的杨国祥当即意识到大事不好,为了确保万无一失,他继续将机头转向,并朝着原先的预定地飞去,打算进行二次投放。 结果第二次和第一次一样,投掷装置依旧毫无动静,此时摆在杨国祥面前的有两条路,一条是跳伞,另一条则是带着随时可能有爆炸风险的装置回到机场。 可如果跳伞,飞机上携带着的氢弹一旦爆炸,会给当地带来极其严重的事故,短暂的思考过后,杨国祥作出决定,驾驶飞机回到基地。 好在杨国祥经验丰富,再加上地面指挥部的配合,最终成功将飞机停在预定跑道。 面对氢弹投掷失败的紧急关头,他没有选择跳伞逃生,而是决定驾驶飞机带着可能爆炸的装置回到基地。 不仅挽救了我国几十亿的损失,更展现了共产党员的坚定信仰和无私奉献精神。 信息来源: 澎湃新闻———中国首颗实战氢弹投掷英雄杨国祥纪念碑在昆明揭碑 百度百科———杨国祥

0 阅读:1
寂寞的电脑

寂寞的电脑

往者不可谏 来者犹可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