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真的会因“心碎”而死吗?】#人会因心碎而死吗# 据西班牙《趣味》月刊网站8月9日报道,失去至亲的感觉被很多人描述为“仿佛心被掏空了”,或者“胃里总是在绞痛”。除了悲伤这种情绪外,科学正在逐步展示强烈的悲痛可能对人的身体健康构成哪些真正的威胁。丹麦一项针对1735名失去至亲的人、为期10年的跟踪研究显示,那些经历过持续且强烈悲痛的人,死亡风险几乎是其他人的两倍。
强烈的悲伤情绪会让身体变弱,并影响到心脏。这通常被称为“心碎综合征”。虽然听起来有点像比喻,但它确实存在生理学上的理论基础。丹麦的这项研究证实,关键因素并非只有悲伤情绪,实际上长期的情感上的痛苦会增加医疗服务以及精神类药物的使用量,最终有可能缩短寿命。
科学家根据症状的强度和持续时间将研究参与者分为五种:最脆弱的群体占参与者的6%,即使在失去亲人三年后,他们仍显示出高水平且持续的情感上的痛苦。正是这个群体在随后的几年中面临更高的死亡风险。
这里所说的不只是持续几个月的悲伤情绪。上述研究从参与者失去至亲之前开始跟踪,随后在六个月后和三年后再次跟踪,由此识别出五种情感轨迹类型:从几乎没有症状的人,到持续处于高度悲伤状态的人,他们存在显著的长期健康状况差异。
那些经历了强烈且持久悲伤的人更频繁地就医,并使用更多精神类药物。这一群体获得的抗抑郁药、抗焦虑药和镇静剂处方更多。这表明,他们的痛苦也转化为身体和临床症状。
他们还更加频繁地寻求心理指导。持续悲伤的人寻求心理帮助的可能性几乎是其他人的三倍。然而,研究人员警告称,尽管接受了治疗,许多人十年后仍感到同样的悲伤。
上述研究最令人不安的结论之一是,强烈的悲伤可能导致死亡风险上升。症状持续存在的一组研究对象死亡率比症状较轻的组别高出88%。情感上的痛苦真的能直接对身体造成如此大的影响吗?
科学界的答案越来越明确:悲伤带来的压力可能引发严重身体问题。人们常说的“心碎”不只是一个诗意的表达:有一种由压力诱发的心肌病变,其症状类似于心脏病发作,可能在经历强烈情感打击后出现。此外,免疫系统减弱、慢性失眠、高血压和炎症性疾病也可能随之而来。
并非所有悲伤都是相同的。研究根据症状随时间变化的方式,识别出几种不同的悲伤轨迹。其中,“低水平悲伤”组最为常见,其次是症状逐渐减轻的“中等水平悲伤”组,以及情感上的痛苦在后期达到高峰的组别。最脆弱的群体是“持续高水平悲伤”组。
识别这些轨迹可能对预防长期并发症至关重要。研究人员建议,在相关人群失去亲人前,医疗专业人员就设法识别出高风险人群,尤其是在临终关怀环境中。这些人可能从更密切的随访和从丧亲初期就开始的个性化干预中受益。
研究的结论清晰明确:悲伤可能致命,但若能及时采取行动,就可能避免伤害。(编译/王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