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福州军区副司令的妹妹进城,特意来看望他,谁料,妹妹对他说:“哥,我儿子在你手下当兵,还请你多加照顾!” 1973 年深秋,朱绍清在驻地视察。他是从湘鄂西走出来的开国少将,一辈子都记着 “革命军人绝不能搞特殊化”。 这次视察,出了个小插曲。他的驻地离妹妹朱绍华所在的村子,只有几百米远。工作人员来报:“首长,您妹妹在村口等了一上午了。” 朱绍清没停下,按原计划走访完所有哨所。直到傍晚,才在村头老槐树下见到妹妹。 朱绍华有些抱怨。朱绍清说:“我要是早去,明天全村人都知道你是我妹妹,克平在部队还怎么待?” 克平是朱绍华的儿子,1972 年通过政审入伍。朱绍清知道后,马上给克平定了三条规矩:不许说和自己的亲属关系,不许求特殊照顾,必须在基层好好干。 后来克平在部队表现突出,被推荐去机关。朱绍清知道后,亲自给部队领导打电话:“让他继续在连队锻炼!” 曾克平后来回忆,舅舅只破过一次例。1974 年部队野营拉练时,舅舅悄悄让警卫员送来两双新草鞋,那是舅舅用自己省下来的津贴买的。 朱绍清不是无情的人。1970 年,家乡农业合作社想买手扶拖拉机,找他帮忙。他连夜给武汉军区打电话,协调到了物资。 但他坚决不用军区的专车运输,说:“公家的车只能拉军用物资。” 最后,拖拉机通过地方商业渠道买到,运费也是村民自己凑的。 还有一次,他帮村民修水渠,自己动手扛石头,却不肯在工程验收单上签字。 他还协调部队医院来给乡亲们义诊,却坚持按标准支付医疗费用。这些 “帮忙不越界” 的事,在当地传了好多年。 朱绍清在战场上,是出了名的 “狠角色”。1935 年 11 月,红二、六军团从湖南桑植出发长征。到了乌江渡口,当时他任红四师十二团营长,带着部队坐第一条木船强渡。 敌军的机枪不停扫射,他光着膀子站在船头,手里拿着驳壳枪指挥。子弹擦着他的耳朵过去,打穿了船板,他一步都没退。 这样的事,在他的军旅生涯里还有很多。洪湖苏区反围剿时,他带着部队阻击敌军,守了五个昼夜。 渡江战役时,他亲自驾船,突破了淞沪防线。平潭岛战役时,他腿上带着伤,还指挥渡海作战,创下了解放军渡海作战的首个胜仗。 1935 年 2 月,蒋介石调集 10 万正规军,围剿湘鄂川黔边革命根据地。6 月,朱绍清奉命参加忠坝战斗,跟着主力攻打敌四十一师张振汉部。 他想办法把敌人引出工事,最后活捉了张振汉,全歼了四十一师。 后来在贺龙指挥的龙山城攻坚战中,他带着部队当攻城主力,去夺敌人的制高点。他冲在最前面,敌人的子弹打穿了他的膝盖骨,他仍接着战斗,直到拿下阵地才下战场。 8 月,他的伤口还没好,又参加了李家河和板栗园战斗。在李家河战斗中,团长钟子亭指挥,他在桥中间架起机关枪,把敌人压了下去。 不到 3 小时,全团就消灭了 2000 多敌人。接着,他又带着部队和红六师十八团一起当主攻,帮红二、六军团全歼了敌八十五师,粉碎了敌人的 “围剿”。 因为他敢打敢拼,卢冬生师长当众叫他 “小老虎” 营长。 1936 年 3 月,敌军九十九师、王家烈纵队还有樊松甫的 6 个团,想阻拦红二、六军团长征。红军发起宣威战斗,朱绍清伤口没好,仍带着全营当正面进攻的部队。 他冒着炮火冲向敌阵,拿下了山头阵地,全歼守敌,还打退了滇敌一个旅。 1975 年全军大比武,曾克平取得了好成绩。投弹投了 58 米,刺杀拆解动作只用了 33 秒,获得 “神枪手” 称号。 颁奖台上,朱绍清主动抱住外甥,说:“这才是朱家的好后生!” 当时在场的老兵说,将军的眼角都红了,有泪光。 后来曾克平凭自己的本事升为连长。1979 年对越自卫反击战,他申请去前线,用行动证明 “舅舅的兵” 不含糊。 1989 年,朱绍清病重。他把全家叫到病床前,说:“我死后,不许向组织提任何要求。” 这位将军,这辈子六次负伤,获得三枚勋章。去世时,遗物只有两套洗得发白的军装,还有一摞泛黄的读书笔记。 追悼会上,曾克平作为家属代表发言,说着说着就哽咽了:“舅舅教给我的,不是怎么找捷径,而是怎么挺直腰杆做人。” 朱绍清的一生,藏着老一辈革命家 “公私分明” 的道理。他们能在战场上冲锋陷阵,也能在亲情面前守住原则。 现在来看,这种精神仍很重要。有些人想靠 “关系网” 谋好处,而朱绍清用行动告诉大家,真正的 “特权”,是守住信仰、敬畏规则,这才是留给子孙后代最宝贵的东西。
1930年,蒋介石乘专列前往前线视察,被西北军大队骑兵包围,危急时刻,一个团长率
【1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