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国家能愚蠢到什么程度?这里曾经是世界上最富裕、最安全的国家之一,人均GDP超过5万美元,可是后来却变成难民的天堂,“圣母”是怎么做到能毁掉一个发达国家的? 信源:环球网:曾经全球“榜样国家”的瑞典 为何悄悄从“天堂”坠落? 瑞典曾一度位列世界上最为富裕、安全的国家行列,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逾五万美元。这个国家长期被誉为“完美国家”。 一个曾被视为典范的社会,为何如今却面临治安、经济和文化的深重挑战?我们有必要审视它的转变。 上世纪中叶,瑞典采纳了“中间道路”发展模式。它既非纯粹的资本主义,亦非纯粹的社会主义。 瑞典构建起极为完备的社会福利体系,其福利涵盖公民从生到死的整个生命周期,真可谓“从摇篮直至坟墓”。 在瑞典,教育免费,医疗服务亦然。失业者能获得高额补贴,带薪产假更长达一年多,有480天。 那时的瑞典犯罪率极低,人们可以夜不闭户。警察甚至有闲暇去帮助老人寻找宠物猫。 社会人际信任度极高,人们普遍认为世界本应和谐、安宁、富足。当时的瑞典民众对此深感自豪。 这种富裕与和平催生了独特的自信,甚至形成一种优越感。他们认为“瑞典模式”指引人类文明。 瑞典自觉有责任帮助全球所有受苦受难的人。这份初始的善心,通常被视作善举。 瑞典政府于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皆未直接参与战争,而是凭借军火贸易获取利益。战争未对瑞典本土造成实质性损害。 瑞典拥有冬季极光与夏季凉爽宜人的气候,一度成为令人羡慕的国家。然而,这份善心逐渐失去了理性的制约。 这种善意演变成一种近乎偏执的“政治正确”,为后来的政策转变埋下了伏笔。 进入21世纪,2001年瑞典政府注意到生育率下降,国民平均年龄超过41岁,养老院入住率接近饱和。 为解决劳动力短缺,政府决定引入外国劳动力,并出台《难民法案》。法案欢迎来自中东和非洲的年轻难民。 最初几年,政策效果尚可。然而,转折点发生在2015年。中东地区战火纷飞,叙利亚危机导致大量难民涌向欧洲。 当时欧洲各国对如何处理难民问题感到困扰。瑞典在此背景下挺身而出,展现了“惊人的博爱”。 时任瑞典首相勒文向世界宣告:“我的欧洲不设围墙。”在短短一年内,瑞典接收了超过16万难民申请者。 瑞典全国人口约为1000万,按人口比例计算,这是全欧洲最高的接收量。一年内涌入的人口相当于一个中等城市的规模。 这些新来者普遍存在语言障碍,文化背景不同。绝大多数人缺乏工作技能。 当时瑞典国内并非没有反对声音,但任何提出异议者,立即会被贴上“种族主义”、“法西斯”的标签。 整个社会被一种狂热的“人道主义”氛围所裹挟。不赞成无条件接收难民的人被视为“没良心”。 现实世界并非童话般美好。缺乏智慧和力量保护的善良,可能导致灾难的发生。 难民刚抵达时,瑞典政府提供了优厚待遇。他们居住在豪华游轮上,每日租金成本高达六十多万人民币。 即使居留申请被拒,每人每月仍可获得八千元人民币生活费。有一名加纳青年遭拒签后流落街头,幸而被教堂收容。 国家安置难民一年,竟需耗费六成的医疗预算。本地居民就医时排队时长渐趋增加,国家财政亦不堪重荷。 财政部长曾对着电视台呼吁:“求求你们别来了!”但难民们不顾这些,听说瑞典福利优厚便拖家带口涌入。 许多二十出头的壮年劳动力终日躺在救济房里玩游戏,却频繁生育子女。本地居民对此感到愤怒。 他们认为自己辛苦纳税,却在供养这些“大爷”。本地孩子上学,还需与难民子女挤在同一教室。 难民涌入后的几年,瑞典社会开始出现裂痕,治安状况急剧恶化。 瑞典第二大城市马尔默,被外媒戏称为“北欧芝加哥”和“手榴弹之都”。手榴弹等战场常见武器,成为帮派冲突中的常规装备。 全国有超过60个“脆弱地区”,这些区域被称为“禁区”。在这些地区,警察执法面临困难,国家法律效力受限。 帮派规矩成为实际的“王法”。去年,瑞典全年枪击案和爆炸案数量再创新高。 帮派为争夺毒品市场和地盘,在光天化日之下交火。这已不再是昔日田园牧歌般的瑞典。 首都斯德哥尔摩部分街区,本地居民夜晚不敢前往。警察逮捕强奸犯时,有时会对嫌犯面部打马赛克。 此举据称是为了“保护少数族裔权益”。2017年,一辆卡车冲入步行街,造成五人死亡。 该事件导致民众夜晚不敢出门散步。政府报告中提及全国有23个“治安脆弱区”,这些区域是黑帮横行的“法外之地”。 帮派火拼时当街开枪,年轻小伙子们骑着摩托车在街上横冲直撞,警察对此束手无策。 警方统计表明,逾三百名拥有瑞典国籍的“圣战分子”奔赴叙利亚参战。他们回国后带有极端思想,扰乱了社区的平静。 比治安和经济问题更深层次的是文化冲突。瑞典社会呈现出高度世俗化的特征,极为强调个人自由与男女平等。
一个国家能愚蠢到什么程度?这里曾经是世界上最富裕、最安全的国家之一,人均GDP超
经略简料
2025-08-27 11:22:36
0
阅读:87